第426章 出使(中)燕云十六州!(1 / 2)
这西北连年用兵,当地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军需供应为龙头的庞大市场,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想着办法望里头钻。说句不好听的话,童贯借的这几十万贯,朱子龙就是不要他还了,只要以后的双方生意来者不拒,怎么的都能赚回来。
而且,那无形的东西,才是朱子龙本体真正想要的。
说到赚钱,现在真心不差太多钱了。那边日本的金矿都没挖呢,大宋这边的产业也一直是良性循环之中。比起郑家这种暴发户,朱子龙更像是超级爆发户,却还是垄断经营。
当然,童贯此时的出发点还真是为国着想,这一点也是朱子龙愿意全力配合他的原因之一。春荒时节,那时塞下许多奸商必定要趁机哄抬粮价,他们可不会管战时,还是和平之时。当真是每次都大发国难财!
以这军粮为例,有的会抬高官价以赚取差价,有的却会故意压低官价,到了三四月间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情形将更为严重。而战事吃紧之时,可真管不了那般许多,一来二去,只会是朝廷拨给的钱引等恐怕不足购粮之用,若是最后因此发生变故,最后倒霉的还是大宋的老百姓。
所以,朱子龙这次是好人做到底。不但愿意借钱,还表示借来的钱,以一个稳定中间价,由他来帮忙收购粮食给用做军粮,并且还包运输。(当然,这也多亏了他平时就在多收购粮食,却又不用来提价炒粮,却是省事了不少。另有正途赚钱,不用黑了心肝儿。)
借钱给朝廷改变成了承揽军粮收购的任务,这一个临时起意的措施,但是一但成功。就宛如后世支付宝抢占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一样,前期吃亏,后面大赚,好处多多。
仔细一想,这其实就是双赢的局面。
使团一路继续前行,数日后瓦桥关在朝阳之下巍然耸立,北望燕云从此方向而望若隐若现。
瓦桥关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因地属古瓦桥,以地为名。约唐末置这关以防契丹。其时在这关的东北面又连置益津关和淤口关,合称“三关”。
由于“三关”一带地势低洼,到处是河湖盐碱地面,居民稀少,易为敌人所乘,在此设险,利于防守。
唐代末年,东北部的契丹已日渐强大起来。契丹屡屡南犯,所以“三关”一带时有战争。到了五代,契丹激烈向外扩张,三关更是战火不断。后唐同光二年,契丹悍然南侵,犯瓦桥关,竟屯兵不归。
直到北宋建立,国力不强,未在这一带国境线上前进一步,仅采取守势,瓦桥等三关成为北宋的北方边防要地。可谓是历来兵家必争地之一!
北宋初年,集结重兵驻扎“三关”,以防契丹辽军南侵。可是“三关”四周尽属平原,无大山大河可作为据守的凭借。守住这里,可是等同于用无数宋家士兵的血肉之体筑成的!
到宋真宗时驻防瓦桥关的六宅使何承矩,“因陂泽之地,潴水为塞”,壅塞九河中徐、鲍、沙、唐等河流,形成众多水泊,河泊相连,赫然构成一条南北防线。这情况才稍加好转一些!
“此地见证了数百年来中原汉人,对于北方契丹人以及外来少数民族束手无策的历史,直到现在北宋后期了,汉人亦然也只能一味困守的屈辱历史。而无法继续向前一步,已经成为了汉人的一块心病呀!”站在关上看向远处,朱子龙的分身默默的心想着。
“在我的手上,这一历史必须得到修改。让这瓦桥关再也不用见证,一个异族的呼啸南下,让汉人产生莫大耻辱而去的历史。”
就在朱子龙的分身心里暗暗发誓之时,同时也在另一边观望关外景色的童贯也在和副使交谈,言及此地,也是一副咬牙切齿的模样。
听其细语,似乎更有不收复燕云十六州,誓不为人之壮语。倒也算的是,太监中的战斗机。令朱子龙的分身为之侧目,也心生了一份敬佩。
想到这,朱子龙的分身一个上前就是见礼,然后笑道:“国公当真是好气魄!我朝自太祖太宗以来,朝夕梦想,皆是只望收复燕云十六州。此等大业,倘若能在国公和我等手中实现,必定流芳百世。受千秋万世之后人景仰!得此,人生在世,夫复何求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