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跺石山(1 / 2)
有了老疤这识途老马带领着穿山过林,一路也没遇到什么难以应付的事情,虽然老是阴沉沉的天气,日头出来的时候不多,但既没下雨也没下雪,这让老疤和杜全有些庆幸,一直嚷着运气不算坏。
赶山的汉子不怕兽也不怕匪,就怕那天公不作美。
可即便行程比较顺利,当他们穿出了山林走上车道的时候,算算日子,跺石山的交易也已经开始了一天。
三人脸上都挂了些风尘之色,老疤两人固然是习以为常,路云风自幼熬炼筋骨神识,也没把餐风宿雨太当回事儿,露宿于野外得轮换着睡,他总是主动担任着下半夜以后的岗哨,老疤杜全虽然有些过意不去,但在他的坚持之下,也乐得一觉睡到天亮。
杜全私底下就跟老疤嘀咕:这小子行,还真是像个混山口的坯子。
其实天亮之前的凌晨时分,也是比较适合路云风静心沉修的时辰,自幼开始的年复一年,他早已是习以为常。
月光被阴云遮挡,一点影子也看不到,浓厚而化不开的黑暗笼罩四野,合上双眼,注意力渐渐集中于耳鼻,身周四处的讯息便一一传递了过来,清晰而且具体。
马儿身上的兽腥,篝火的烟气,老疤与杜全不知多久没有洗过澡,一股油乎乎的膻腻气息淡淡,却总是挥之不去,其实自己身上也跟他们差不了多少,仔细去分辨草木清淡与腐朽的气味,甚至不用特别去看,也会知道不远处有片黑松林,那独特的松脂气息就像是最显著的路标。
风掠过树梢,马儿打着喷鼻,远处近处偶尔传来的窸窸窣窣,半空里鼓荡的羽翼......,紧闭的眼帘里浮现着一幅幅画面。
出洞的山鼠似乎找到了食物,二十余丈外一只体形不大,可移动起来很是迅速的兽类,没来得及听出是什么就飞窜了过去,再远处有虫嘶鸣,声音实在太弱,分辨不出是什么,半空里扇动翅膀的大鸟似乎已经找到目标,十分迅速往东边飞去,耳朵一直跟着追踪,直到再也听不到它的声响......
所谓“三识”的静功,习练的就是这些东西,在家传的功决上,这是上盘的水磨工夫,唤作“外感内查”,路云风自幼在爷爷的督导之下,不管多累,每天都要拿出些时间专门习练。
声光冷暖软硬酸甜,有形有相由外而内,诸般的感受都是由外部物事所带来,称之外感。
血脉筋骨神识意志,无踪无影由内而外,只蕴藏于自身,旁人无感,自己却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叫内察。
大音稀声,大巧不工,雅到极处不风流。
这是老爷子为他深解词义时说过的话。
愈是看似非常简单的东西,愈是难以做到精专。人之五官六识与生俱来,目能视,鼻能闻,耳能听,提筷吃饭,屙屎便溺都是本能,简单至极。
可就是这些感官上的本能,千百倍的放大开来也就变成了神通。
诸多传说里有开天眼,千里耳的故事,武学之中有听风辨器的本领,药行茶楼不乏嗅味识物的高手,打磨这些天生的本能便是静修,外以动内以静,内外通融合二为一,那就有了神识,诸家典籍里,比较符合这个描述的是道教,练到极深处唤作元神出窍,肉身不动却可以神游万里,端坐斗室却能知天下风云,若是世间真能有这般人物,称之为“仙”,倒也是名副其实。
老爷子曾言,他年轻时对这种静修鄙夷不屑,如今已再难寸进,只盼孙儿能够持之以恒。成仙之说只是戏言,可目不视而能见,耳不闻却能听,将养出某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来获知外部信息,上盘的工夫才算是有了成就。
不着眼处观世界,于无声处听惊雷!
年纪尚幼的时候,路云风觉着眼耳鼻的静修甚是无聊,盛夏寒冬的野外静坐更是近乎于自虐。可坚持得几年下来之后,风动树摇,鸟语花香渐渐入心,开始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热燥寒虚,最是能操磨定性。用老爷子的话说:坐得住便是本事。时至如今,不论身处何地,是坐是卧,每日沉下心来静修些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类似于现在的这种深山静坐,他已几乎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不会感觉到丝毫的苦处。
三人出了马帮道就已经过了晌午,蜿蜒的山路又走了几十里,拐过山脚能看到炊烟的时候,已经接近日落时分,相隔着一些距离,营地里来回走动的人影已经在望,杜全甚是难得的首先开了口,声音里包含着几分喜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