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上善若水至刚易折】(2 / 2)

加入书签

又或者,张昭之所以对西凉李利及西凉军避而不谈,并不是他对西凉军的动向漠不关心,而是他心存畏惧,蓄意避重就轻。此外,他还清楚主公孙策一直关注着西凉军的一举一动,将李利视为生平之最大劲敌,却轻视荆州刘表。是以张昭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孙策,西凉军固然强大,李利固然值得重视,但是摆在江东面前的敌人还是荆州刘表。因此时刻关注荆州军的动向才是当务之急,其他事情则是细枝末节,不必太过在意。

两者孰重孰轻,张昭自是心知肚明,可他知道孙策却不这么想。一直以来,孙策总是舍近求远地盯着李利和西凉军,这让张昭深感欣慰之余又颇感无奈。在他看来,孙策心怀大志固然没错,见贤思齐也值得称赞,但是这一切都有个前提,那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好眼前的事情;只有实力足够强大了,才能向西凉李利那样的当世霸主发起挑战,否则就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正因如此,张昭轻易不会在孙策面前提起西凉李利的名字,也不愿讨论与西凉军有关的事情,毕竟西凉与江东相隔数千里,只要李利没有调集大军前来庐江,就不必管他。所以张昭对西凉军的动向并不在意,真正让他忧虑的还是大江对面的荆州刘景升。

仅以江东目前局势而言,在孙策近乎铁血的强硬统治之下,眼下根基趋于稳固,相继平定了江东四郡,并将豫章郡一分为二,设置庐陵郡,使得四郡之地变成了江东五郡,在江东原有疆域的基础上向南扩张了三分之一的疆域,地跨江东和南越(今福建),拥有相对广阔的战略纵深,拥兵近十万之众,实力愈发强大。

然而,尽管江东军的实力不断增强,但与荆州刘表所拥有的实力相比,仍是相形见绌,颇有不如。当下荆州刘表麾下拥有水军十六万、步军十五万和五万战骑,合计三十六万大军,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兵马数目,即各镇诸侯帐下细作都能打探到的军队数量。不难想象,在这三十余万大军的背后必然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兵马,并且数目不小,至少也有三五万人马。是以刘表麾下大军数量近四倍于江东军,实力之强大,绝非江东军所能撼动的。

荆州和江东的实力差距之所以如此悬殊,归根究底就是因为人口。荆州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密集的州郡,加之近年来各州郡战火不休,致使中原各州的百姓大量逃往荆州避难,以致荆州九郡的人口与日俱增。截止讨袁联盟成立之初,荆州九郡所拥有的人口便已超过五百万,后来者居上,已然超过冀州的人口数量,成为中原各州之中人口最多的州郡。

相比之下,江东之地虽然由原有的四个郡变成了五郡之地,但人口数量却极为有限,称其为地广人稀亦不为过。尤其是新近攻占的南越之地,更是人口稀少,虽是一郡之地,但人口数量不满十万之数,根本招募不到兵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江东境内还盘踞着为数不少的南越部落,他们长期与江东孙策为敌,大肆掠夺人口,无形中牵制了江东军的部分兵马,削弱了江东军的实力。

如此以来,荆州和江东的实力差距便不难想象了。虽然孙策所占据的地盘面积不比荆州小多少,但实力差距却是天壤之别,无法相提并论。

时下两军之所以能够相安无事,全仗长江天堑为屏障,否则刘表早就挥军攻打江东,占据江东五郡了。

??????内堂议事持续了一个时辰。在张昭、程普等人极力谏言之下,孙策不得不把西凉军的动向暂时搁置一旁,从而心无旁骛地应对荆州军的异动,调兵遣将,增派兵马巩固沿江防线。

议事完毕后,目送众人相继离开,孙策脸上的笑容迅速消退,既而满脸阴沉地站在窗前,从手袖里取出一叠信帛,缓缓摊开。

但见信帛上写着寥寥几行字:“讨逆将军亲启,闻伯符将军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卿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将军如不察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承大将军所托,嘉忠言相告,还望将军详之慎之,切切。郭嘉敬上。”

信帛上的落款日期是三月七日,距离此刻已经过去整整六个月。从三月中旬收到这封密信之后,孙策便将它揣在身上,贴身保管,几乎每天都要看一遍。起初他对信中所言颇为上心,深以为然,毕竟他为了巩固根基和加强统治,确实诛杀了很多江东世家和士族,其中不乏颇有名望的“名士”,树敌众多,因此确有被宵小之徒刺杀偷袭的可能。为此,孙策加大力度排查漏网之鱼,大肆捕杀有可能加害于他的家族及其残余势力,力求除恶务尽,清除一切潜在的威胁。

时至今日,半年过去了,江东辖下各郡县彻底排查了一遍,确实查出不少对他心怀怨恨之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斩杀,诛灭满门,相继又有千余人命丧黄泉。

“尔等随我前去东山狩猎。”收起信帛之后,孙策轻蔑一笑,随即稍作准备便带上十余名亲兵,策马冲出府门,直奔东门外的山林而去。

整整憋了半年之久,孙策终是忍不住再次出城狩猎。这是他闲暇之时最大的爱好,以往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出去狩猎,此番被郭嘉的密信一番恫吓,足足忍耐了半年。不承想,今日被张昭等人一番言辞搅得他心神不宁,顿感烦躁,遂临时起意,带上十几名亲兵便出城了。殊不知他前脚策马出府,后脚就被人盯上了??????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