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温暖(1 / 2)

加入书签

忽而一只有力的大手伸了过来,用胳膊生生地扛住了大树,那人“人面不知何处去”,只见密密麻麻的络腮胡,肩上扛着一个书生,身边跟着一个小泥人。

“发什么呆,快爬起来!”钟若瑜喝道,胳膊微微发颤,疼得龇牙咧嘴。

渔舟在地上一滚,一骨碌爬起,伸手使劲将宣竹拖了出来,相互搀扶着颤巍巍地站起。

回望过处,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谈什么劫后余生还为时尚早,钟若瑜扔下大树,用受伤的手捞起宣竹放到了另一边肩膀上,解下腰带绑在渔舟胳膊上,五人磕磕绊绊地往东逃,手脚并用,翻山越岭。

直到申时末,双脚才沾到平稳的土地,虽然时不时地还会抖动一阵子,终于不见山崩地裂了,令人稍稍心安。

劫后余生的五人面面相看,精疲力竭地瘫倒在半山腰的草地上,如一条条晒干的咸鱼,一动不动地,皱巴巴的。

头、脖子、肩膀、胳膊、腰背、臀 部、大腿、脚无一不痛,头发、脸、衣裳、饰物、鞋袜无一不狼狈,但是众人暂且都顾不上这些,只想喝几口水,好好睡上一觉。

五人中数钟若瑜情况好些,虽有几分狼狈,但至少不会如另外四人般衣衫褴褛,这拾柴烧火、寻觅食物的重担自然也就落到了他肩上。望着身姿矫健的钟若瑜,这时候若还有人敢说他是个纯粹的商人,渔舟保证不打死他,而是要咬死他。再说了,褚进这个一州太守竟然会跟一个地位低下的商贾交情匪浅,渔舟是打死也不信的。不过是他们既然都未明说,彼此便聪明地装糊涂罢了。

渔舟的面前突然多了一个脑袋挡住了她望向钟若瑜背影的目光,有人轻声问道:“你不累麽?这水囊里还有一点水,你喝点吧。”

随之,她手中多了一个泥泞的水囊。跑了这么久,宣竹手中还拿着此物,也真是难为他了。

渔舟舔了舔干裂的唇角,拔开塞子喝了一口,还给了他。宣竹自己也喝了一口,又递给了灰头土脸的褚进。

渔舟按了按额角,苦笑道:“不是不累,也不是不想睡,而是只要一闭上眼,那种天摇地动的感觉就冒出来了,实在是晃得晕。”

“这次,又多亏你了。”宣竹握着她的手柔声道,情愫染上眉梢,眸光潋滟。

渔舟拍了拍他的手背,欲将手从他掌中挣脱,轻笑道:“别瞎说,救命恩人去觅食了。”

宣竹抓紧了掌中的小手,一点点地抚过她掌心与指腹上的茧子,微微叹了口气,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眸光低垂,掩去了其中的深色与情愫。

她总是这样,明明近在眼前,却仿佛远在天边,她的心思就像漂浮在天边的云朵,无论如何地去追寻,总是徒劳。

宣竹忽然觉得除了累,还有些冷,从骨子里透出的冷,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身子对温暖的渴求是那样地强烈,情不自禁 地向渔舟的身边倚了过去,可是靠着她觉得还是不够,将脑袋枕在她肚子上,手揽着她的腰,这才感受到了些许温暖。

若是从前的竹先生断然是做不出如此失仪之举,渔舟生死之际的那一扑让他再也难以压抑自己渴望亲近她的心。

“你这是怎么了?”渔舟伸手向他额头探去,并未感觉到烫人。

“小舟,我冷。”他含糊地应了一声,将整张脸埋入了她怀中。

渔舟无力挣扎,将手插 入他的墨发中,轻轻地梳着,不一会儿怀中的人便睡着了。

旁边一直在挺尸的某人这时倒似活了过来,似嘲非嘲地道:“你何德何能得他如此眷恋,如此情深?”

在褚进的眼中,跌入尘埃的竹大少依然是竹大少,与市侩的村姑始终是云泥之别,这种门第之见早已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

渔舟似笑非笑地道:“我对褚大人也情深得很,不然您的坟头草明年大概会有三尺高了。敢问褚大人又何德何能值得我相救?对了,都说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您是以身相许,还是当牛做马呢?”

打嘴仗褚进又怎会是渔舟的对手,只能冷哼一声,背过身子去生闷气。

“褚大人也不必腹诽,再过些日子,您这四品官兴许未必会有我这斗升小民过得自在。有些人啊,只有在绝境中才能看清自己的浅薄与愚蠢。”渔舟不痛不痒地道,“太守大人,您看同样是草地,您屁股底下那片没比我这片高贵吧?”

泥人小寒轻笑出声,褚进吐出了两个字:“粗俗!”

拎着野鸡回来的钟若瑜笑道:“看来,是我来晚了。不过,看到你们如此生龙活虎,我就放心了。”

渔舟垂目往山下望去,满目疮痍,山河失色,男女老幼横七竖八地躺着,哭声隐隐,炊烟少见,偶见行走人影,俱是衣衫褴褛,伤痕累累。此情此景,再无半分谈话兴致。

忽见主仆五人提着包袱向半山腰而疾步而来,虽是狼狈,然衣裳华贵,举手投足间不失优雅,显然出自大户人家。

渔舟以为是寻褚进或是钟若瑜而来,远远看了几眼便阖目假寐了。未曾料到,来者朝众人团团一礼后,急问竹夫人是哪位。

渔舟从未以宣竹夫人自居,首次听到“竹夫人”的称谓自然是陌生得很,直到钟若瑜轻笑出声,她才惊诧地回神,轻手轻脚地放下宣竹,起身敛容回礼。

看着眼前这个三十多岁的华服男子,渔舟并未掩去脸上的困惑。

“小舟,这位是知味坊的当家刘盛龙刘掌柜。”钟若瑜在一旁笑呵呵地道,显然二人相识。

“敢问刘掌柜有何贵干?”渔舟淡淡地问道。

刘盛龙满脸喜色,纳头便拜:“总算见到恩公了,多谢恩公救命之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