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赵文敏(1 / 2)
也是站在了鹊山山巅,徐景行才明白赵孟頫为什么会把华不注山刻画的那么挺拔了,不是赵孟頫故意夸张,也不是赵孟頫跟他一样能感受到山川的物性和气势,而是这华不注山从这个角度望去,真的非常挺拔。
虽然画里的角度跟他此时所在的方位并不一致,可是他能肯定,赵孟頫在刻画华不注山的时候就是以他所在的这个方位来刻画的。
没办法,那幅画本来就不是什么写实的画,甚至并不是对着实景描绘的,而是赵孟頫根据记忆创作的。
说起来《鹊华秋色图》的面世还真有点小故事,并不是赵孟頫临时起意的结果,而是受人所托而创。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赵孟頫这个人了。
赵孟頫这个人说起来也是个全才,诗词书画金石律吕鉴赏无一不精,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更是独步天下,所创作的“赵体字”更是让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楷书四大家”,也就是说,赵孟頫在楷书方面的成就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排的上号的,而且是排在一巴掌的数儿之内。而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元人冠冕”这一美称。
而且这人还精通政治经济,曾经担任过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六十九岁去世,获赠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这也是人们称呼赵孟頫为“赵文敏”的原因。
另外有意思的是,赵孟頫还是赵匡胤的后代,准确的说是赵德芳的直系子孙,而赵德芳就是包拯系列故事中大名鼎鼎的“八贤王”。
说完这些,再来说赵孟頫创作《鹊华秋色图》的缘由。
话说赵孟頫有个老乡叫周密,这个人是齐鲁人,却出生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一辈子都没踏上过齐鲁的土地,所以非常想看看齐鲁的风情,得知赵孟頫担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所以请求赵孟頫画一幅画,这才有了《鹊华秋色图》的诞生。
也就是说这幅画诞生的时候,赵孟頫是完全凭借自己的记忆在创作,那个时候可没什么相机,更没什么网络,交通也异常不便,赵孟頫在泉城任职,几年后被调回首都,然后借病还乡,还乡之后才有了这幅画的诞生,可赵孟頫依然能把鹊华二山以及周围的景致刻画的那么形象,足见赵孟頫的记忆力不凡,也更足以证明这鹊华二山给赵孟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徐景行拿着手机打开网络找到《鹊华秋色图》,放大图片,然后把图中的华不注山拿到眼前跟远方的华不注山相对比,然后惊讶的发现,图中的华不注山跟现实中的华不注山,除了高度比例略微有点差别以外,整体轮廓竟然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山体的形状几乎完全吻合,尤其是山体两侧的起伏,简直是惊人的一致,真不敢想象赵孟頫怎么能把那些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