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管亥VS夏侯渊(1 / 2)

加入书签

【感谢……和‘岁月毋痕 ’大大投出宝贵的月票!还有……大大的评价票,谢谢!继续向各位求票支持。】

泰山的黄巾贼的主事者是谁?

这个问题其实连黄巾阵营的玩家都不大清楚,因为在泰山深处建立的平泰城基本上不欢迎玩家前去,直到最近这座深山深处隐藏的城市晋升到了三级城镇,不得不对玩家开放了,玩家们才知道这座城市的位置。

然后,关于这座城市的消息也越来越多的传递了出来,而主持泰山黄巾贼的人物也慢慢的浮出了水面。

在临朐与曹操对阵的人倒是很早就曝光了,这位正是号称黄巾阵营武力最强的管亥,管亥是第二批到幽州参加方志文培训的黄巾战将,当时就能与甄翔打个不分上下,一年多时间过去,资质良好的管亥,已经稳稳的进入了七阶,反超了甄翔。

原本,大家都人为管亥就是泰山黄巾贼的主事者,但是从平泰城里传出来的消息却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管亥不在平泰期间,平泰城的政军体系运转的非常畅顺,而且命令都是从平泰城发出的,而不是由远在临朐的管亥发出。

其实有了这个明显的证据,那些对黄巾贼一直高度关注的各方势力,都能够大致的推测出了黄巾贼在泰山主事者的身份了,只是普通的玩家们信息比较落后。还不大清楚此事的真相,而且论坛上也是各种猜测都有,自然,正确的也混杂在其中。

谁是泰山黄巾贼的主事者其实对广大的玩家并不那么重要,他们更关注的是眼前正在爆发的大战,临朐的战争准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曹操从外围着手。慢慢的清除了临朐周边的一些堡寨据点,首先打通并且巩固了自己的后勤,然后才有条不紊的迫近临朐。

曹操之所以这么小心的采用相当保守的战术。是因为这是在泰山周边第一次与黄巾贼的正式对阵,对曹操来说是不容有失的,特别是在夏侯兄弟连番在方志文的箭下折戟之后。曹操更不能让这次战争失败,这事关他的声誉!

据守三级城镇临朐的管亥也没有打算与曹操进行野战,与历史上的情况截然不同,黄巾贼在起事之后,少有野战,多数都是在打守城战。黄巾军能不骄不躁认清自己的长短,充分发挥守城战的长处,这种做法给黄巾军保留下来了大量的有经验的将士,大大的减少了黄巾军的人力、物力损失,并且切实的提高了黄巾军的士气和战力。而这一切,都跟黄巾将士前往幽州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和战略学习有关。

管亥自然也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清楚曹操现在所采用的战术,这种战术是标准的推进战,很简单但是很实用。更重要的是这种简单实用的战术破绽很少,甚至在后勤通道上,留给敌军破袭的机会都不多。

事实证明,多起由黄巾军骑兵主导,黄巾阵营玩家积极参与的破袭战不是因为对方反应迅速而失败,就是因为对方躲进了周围的堡寨无功而返。至于攻打堡寨,那不是以短攻长么!所以,管亥的破袭战几乎没有市场。

从这点上看,曹操的战术水平绝对没的说,特别是对异人势力的运用,明显比皇甫嵩还要高明,在实战中,异人部队对保护后勤线的畅通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临朐也是有卫城的,但是临朐南面靠山,这边的卫城在半山上,相对非常的难攻,黄巾军更是利用这个地利,在山上修建了一条小路,可以向城内提供有限的补给。同样,西面的卫城地势也比较狭窄,不适合大部队的展开,最多也就是用小部队牵制一下,曹操主攻的是东、北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的卫城距离主城很近,只有不到两里,很显然,临朐的设计者是要将这两个卫城,变成一个战争绞肉机。

在临朐城里的黄巾阵营玩家数量也很大,这跟这次战斗的奖励诱人很有关系,据说功勋第一的玩家,会得到一本高阶武技书,同样的,曹操也开出了让人垂涎的赏格,一本通用中阶内功,于是,奔着这本中阶内功而来的游侠和流浪武将直接将曹操的大营挤满了,曹操不得不在后面再加建了一个后营。

而且这次参战的双方都采用了方志文首创的办法,直接将零散的异人编组在部队之中,虽然这需要在战前进行一些额外的训练,不过这些异人的岗位都是自由打击者,所以训练相对简单许多,而由此发挥出来的战力却是会上升很多的,这点已经被福县之战所证实了。

当然,这种做法管亥和曹操都是第一次采用,真实的效果还要看实战情况,毕竟在异人不是真正的士兵,到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谁也无法预测。

曹操立营的第二天晚上,黄巾军尝试了一次夜袭,效果不理想,双方仅仅稍稍接触就各自收兵,到了第三天,曹操这边的训练和编组基本完成了,开始组织第一次尝试性的进攻。

这次进攻选择的是东面的卫城,曹操负责正面攻击,夏侯惇负责侧面,夏侯渊则将骑兵部队停在稍稍靠前的位置上,时刻准备打击从主城中出击的黄巾骑兵。

卫城往往都是为了战争而优化设计的城堡,特别是黄巾军的城堡,因为黄巾军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不得不大量的采用了异人的建议,甚至直接雇佣异人进行建设,但是也因此,黄巾军的城堡素质非常高!

整个卫城就是一个战争堡垒,经过优化设计的射台、投石台。层层叠叠的互相掩护又不会互相阻挡,同时又大大的提高了远程武器的使用效率和射程,城堡本身也做得极其复杂,让进攻方有些无从入手的感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