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贸易立国(1 / 2)

加入书签

他们下车走进荷兰餐馆,梁晓秀注意到这里的餐馆与法国的餐馆完全不一样,缺少了一种情调,似乎再告诉人们:这里是荷兰,一个勤俭持家的国家。

三个人坐下来后,穆尔点了荷兰套餐。

米拉看着餐桌上的餐具说:

“人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一年四季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餐馆和家庭餐桌上出现的西红柿是由荷兰的温室大棚提供的。荷兰温室大棚每年出产10亿公斤西红柿,其中绝大部分出口到世界各地。荷兰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家,农产品出口占全球农产品出口的9%。荷兰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人均耕地只有2.1亩,但却能把如此之小的土地面积利用到极致,产生如此之大的经济效益,不得不让人钦佩。”

“米拉,看来你做足了功课,对荷兰的情况了如指掌呀。”梁晓秀夸奖说。

“梁小姐,你不要忘了我是学旅游专业的。其实我上学时就来过荷兰,对荷兰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荷兰人和我们法国人不一样,他们是一个很能吃苦的的民族。历经十几个世纪恶劣气候、狂风暴雨和海水侵蚀的严峻挑战之后,荷兰人现在不仅已经对这些挑战应对自如,而且把这些挑战变为他们的优势。他们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建设他们的家园,建设他们的未来。”

“你说得有道理。”

荷兰套餐上来了,他们边吃边聊。米拉的介绍还没有完,她继续介绍说:

荷兰平原上和波涛滚滚的海洋上,狂风疾卷,一无阻拦:他们就利用风力行船,发动磨坊的风车。在荷兰境内,每条大路的转角上都有巨大的风车,里面装着齿轮,机器,不是用来抽掉太多的水,便是用来锯木,制油。在阿姆斯特丹前面桅杆墙林立,风车的翅膀密密层层,织成一个漫无边际的大蜘蛛网,一大堆复杂的,分辨不清的坠子环绕着地平线,画出无数的线条;给人的印象是那块地方被人用手和技巧从上到下改造过了,有时竟是整块的制造出来,直到那个地方变得舒服与富饶为止。人们游览今日阿姆斯特丹的风车村时,绝不会想到当年风车对荷兰人的生存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说得好,米拉!”穆尔在一旁鼓励说。

米拉还在讲荷兰的历史:

贸易的繁荣为荷兰带来了滚滚的金钱和财富。自16世纪开始,他们的建筑开始出现变化。当地没有石头,他们便把当地的粘性极重的泥土拿来烧成坚硬的砖瓦。他们的房屋设计完善,外观悦目:红的,棕色的,粉红色的墙上抹着一层发亮的油漆,漆门面有时还用鲜花、浮雕或小柱做装饰。

每一座房子都是独立的建筑,有特色,有个性,既有趣,又别致。

保养和清洁工作做到了家:即使最穷的人家每年也会里里外外粉刷两次房屋。他们收拾屋子很勤快,甚至于过分。清晨5点钟,就有人家擦洗屋外的台阶。在潮湿的荷兰,有一点污迹很快就发霉,不利于卫生;人为环境所迫,不能不讲究清洁,随后便成为习惯,成为需要,最后竟被清洁奴役。他们的屋子和衣服都很干净,美观,安排妥当。他们有无数家具、用具、零星什物,都光彩奕奕,摆得整整齐齐。地上铺着地毯或漆布,生着铁的或搪瓷的火炉,经济而暖和,窗上挂着三重窗帘,湛亮的玻璃发出乌油油的散光,瓶中插着鲜花,盆里种着绿色的植物,还有一大堆小玩艺儿增加室内生活的小情调。每个细节都显出凡是不方便的地方都给补救了,什么需要都给满足了。

总之,到处是设想周到的安排与无微不至的舒适。

米拉话锋一转,讲到了贸易立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