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 陆城之战 59(1 / 2)
“得嘞,”卷烟8号替换下卷烟7号,“老师您侃了半天甲虫族多么多么牛逼,现在开始扒扒它们的弱点好呗?它们有没有啥便于咱们利用的劣势、命门、死穴啥的?”
“不多。”韦斯特冷酷的电子合成音听得w心里冰冰凉:“它们好歹也是hela时代的超级生物,应对恶劣环境的能力比大名鼎鼎的水熊虫还强。根据计算机建模分析的结果,我们初步认定甲虫族可适应如下极端条件:-273c~150c温度范围;6000个标准大气压(6倍于万米深海);百万分之一毫米汞柱的近真空环境;60万伦琴放射线;ph值1~13的酸碱度;等等等等。单纯比较数据,你可能觉得甲虫族并不比水熊虫强多少,但水熊虫必须让身体脱水、进入假死似的‘隐生状态(cryptobiosis)’才能挺过上述极端环境,甲虫族却是在上述环境中还能活蹦乱跳。暂时不清楚甲虫族为何如此逆天,我会尽快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
“刚说完了‘硬件’,现在聊聊‘软件’。我也不打算兜圈子了,明说吧:甲虫族在战斗中的反应比crab快得多,因为它们不管看什么东西都是‘慢镜头’,这一点与许多昆虫类似。
“要理解这一点,有必要先了解一个概念:时间。到底什么是时间?不知道,没人知道。时间就像一个千面美人,从一千个角度看就有一千种美感。不过不要紧,我们在此只需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看就好。简单来说,‘时间’是主体对外界变化的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主体感知到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而言,体型越小、新陈代谢速率越高的动物,其主观时间就越慢。动物学上经常用一个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简称‘闪频值’的数值来测量动物的时间感,个中道理与看电影类似——电影的实质,其实就是一张一张连续放映的幻灯片;当放映的速度足够快、每秒放映的幻灯片超过一定数量,肉眼就会因视觉暂留而看到会动的图像。闪频值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是用闪烁的光源取代了幻灯片;光源的闪烁达到一定速度,动物就只能看到一个稳定、持续的光源,而无法察觉其闪烁,这个‘闪烁速度’就是这种动物的闪频值。
“方法有了,接下来就是测量各种不同动物的闪频值了。不同物种的闪频值差别极大,例如苍蝇感知闪光的速度就要比我们快四倍。即使在同一个物种内部,闪频值也各有不同:crab和人类的闪频值随年龄变化,儿童的闪频值高于成年人,成年人又高于老人,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熊孩子的时间总比大人过得慢、人变老以后为何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别扯远!”w生怕韦斯特又跑题:“说虫子,别说人。”
“好吧,继续说甲虫族。”韦斯特说道:“时间感对动物的生存很重要,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斗争中往往事关生死。闪频值高的动物能以更高的频率把新信息传送到大脑,这让它们反应更快、动作更敏捷、在战斗中更具优势。不过,敏锐的眼睛只是一方面,动物的大脑也必须能以同样高的速率处理眼睛获取的这些信息,不然就是浪费。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大脑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棱皮龟是crab(和人类,下同)的0.37倍,猫是crab的1.4倍,狗是crab的2.0倍,猕猴是crab的2.4倍,苍蝇甚至是crab的6.8倍。猫、狗、猕猴、苍蝇眼中的世界都比我们看到的要慢;我们看不见电影和电视的闪烁,但它们行。你是不是感觉有些自卑?”
“自卑个毛线!反正阿猫阿狗猴子都灭绝了!活着才是正义!”w食中二指夹着烟头嗷嗷叫板。
“甲虫族还活着,它们的闪频值,以及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比苍蝇还要高。大家都知道工虫会发光,也都知道工虫发出的光被甲虫族当做信号灯来用,不同的闪烁频率代表不同的信息。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我们看到它们的发光器不再闪烁、而是持续发亮的时候,它们是不是在用crab的眼睛无法识别的极高闪烁频率传送保密信息?这是一种天然的加密机制,crab的视觉系统不够快,看不到那种闪烁,当然也就无从破译工虫的光信号。甲虫族大可以当着我们面叫嚣道:‘快看这些傻逼!’‘来打我啊缺货!’‘侧翼迂回包抄他们!’‘我发现他们的弱点啦!跟我来!’等等。我们却只能又挨骂又挨揍,任凭它们玩个痛快。
“读不懂信号还是小事,更要命的是短兵相接。甲虫族的反应远比crab敏捷,crab士兵的动作在它们看来全是慢镜头,所以被它们近身之后极难存活。大家都知道苍蝇不好打,可苍蝇感知潜在威胁后的反应时间长达100毫秒,甲虫族呢?甲虫族只有几毫秒,它们的反应比苍蝇还要快。差距这么大,我们的步兵与它们近距离交战简直等同于送死——凡人们可不像你,你是半神人,你遇到危险时的反应速率可以凌驾甲虫族之上,但你身边的士兵们没你这天赋;你死不了,他们却很难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