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1 / 2)

加入书签

整个大唐光化三年的冬天,李诚中都在征伐渤海之中度过,当营州军在渤海国上京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收益时,大唐的帝都,再次迎来了巨变。而这次巨变,则将天下藩镇的目光,齐齐聚集到了西京长安。

天子感受到了枢密使宋道弼和景务修的巨大威胁,称病于塌,招宰相崔胤密议。崔胤塌前献策,通过内侍薛齐偓联络上了内侍省的实权人物——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和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允诺二人掌枢密院之权。

当宋道弼和景务修察觉时局不妙、想要力图改变之时,已然晚矣,这一招釜底抽薪之计,令两位内侍省首宦成了朝堂中的空架子。

天子下诏,以宋道弼监军荆南,以景务修监军平卢,二人不得不黯然离京。不出一天,天子诏书又至,宋道弼流放欢州,景务修流放爱州。两人刚至灞桥驿,还没来得及分手,天子诏书再至,皆赐自尽。同时,崔胤敦促天子加诏,将被自己之前赶出朝堂的宰相王抟赐死于蓝田。

当然,对于恶了自己的宰相徐彦若和崔远,崔胤自然也不会放过。徐彦若自宋、景两位中官被贬后,已经发觉情况凶险,当即求去,他的奏折一递上来,天子便准了,让他去广州当清海节度使,于是一代重臣被发配到了三千里外。不过也算徐大宰相明白事理,见机得快,否则恐怕结局只会更惨。崔远就没有徐彦若那么洒脱,他恋栈不去,没两天便被罢官,只留下一个同平章事的虚衔,回家养老。

政事堂为之一空,从此崔胤说了算,这种状况他当然满意,不过他自己也觉得一个人独霸政事堂确实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提了个裴贽当副手,也算是装点门面。

崔胤是唐末之际野心最大的宰相——没有之一,清除了政事堂的同僚之后,他又将目光瞄向了内侍省,只有剪除“阉患”,他的政治抱负才能真正得以施展,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于是他暗中向天子献策,准备“尽诛宦官”。

自华州归来后,天子沉溺了三年,忽然间感觉似乎一切又有了起色,于是精神头就上来了。这一“振作”,自然就坏了事。不得不承认,天子李晔是一个比较聪敏的皇帝,但这位聪敏的皇帝在登基之初经历了他想象不到的巨大挫折,让他的神经有些不太正常,大喜三年又大悲,大悲三年又失落,失落三年又大喜,在这种反复而强烈的刺激下,天子李晔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他感到未来一片光明,感到李氏江山又有了新的转机,于是——于是他忽然生起了游猎的兴致,忍不住到上林苑打了一回猎,着实享受了一把。这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但关键是这次打猎收获很丰盛,似乎预示着龙兴之象,于是他命人摆酒庆贺。好吧,其实庆贺也没什么,但他在过去颓废的几年中已经习惯了醉酒,这就比较麻烦了。醉酒后的天子很兴奋,他在失忆的状态下怒斥身边服侍他的小宦官,骂到兴奋处,自然就不免提到诸如你们等着、将来老子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蠢话,他越骂越冲动,拔出天子宝剑,当场斩杀了几名小黄门,连带几个宫女也惨遭无妄之灾。杀完人以后天子醉倒,睡得五迷三道,人事不知。

天子醉中杀人,必然就会出现漏网之鱼。漏网的小鱼跑去跟刘季述和王仲先哭诉,天子的话就传到了中官们的耳朵里。这一下,就连天子最信任的内侍薛齐偓也害怕了,摊上这么一个成天想着斩杀自己的主子,谁都会害怕。就在天子呼呼大睡的当夜,内侍省几位大宦官连夜商议。商议的结果是“主上轻佻多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吾辈终罹其祸。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为太上皇。”有人问,“崔相有宣武镇鼎力,为之奈何?”刘季述答曰:“引岐、华兵为援,控制诸藩,谁能害我哉!”——事后证明,这句话有点想当然了。

第二天,中官们趁天子还在醉酒,找政事堂中的崔胤等人商议,说宫门到现在还没有打开,也不知天子到底怎么样了,万一出了事情可就糟糕了。崔胤也有点担心,于是同意中官们的建议,决定强行打开宫门。中官们招来早已聚集好的神策军士千人,破门而入,一进去就看到了醉酒的天子和地上的黄门、宫女尸首。中官们大怒,向崔胤道:“天子昏庸如此,怎么能打理天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应当废了,另立贤明!”

崔胤这时候已经看出苗头来了,但他心里害怕,不敢违逆中官,只能附和。中官们得了宰相的点头,于是召集百官,陈兵于殿上,以刀兵相威胁,让百官联名,请太子监国。有了百官联名的请愿书,中官们带兵再次直入禁中。

天子刚刚醒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听中官们说:“陛下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愿太子监国,请陛下宝颐东宫。”

天子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回想昨夜,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垂泪道:“昨天不过是和侍从们打猎喝酒,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为何竟然到了这步田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