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崭新的历史篇章(1 / 2)

加入书签

孙林父选择投奔中行吴是一种无奈。

他们从卫国带着封邑脱离,以前没得选也就接受吕武的安排去了新的地方,等待荀氏吞并了卫国,怎么可能不想着重归故里呢?

中行吴管理的荀氏、中行氏、智氏、程氏和辅氏是很大的一批人,由于中行偃作死的关系,很多附庸贵族皆是脱离,代表着立国之后的中行吴会很缺乏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人才,是个人才又是什么样的出身呢?起码需要是一名“士”。而从“士”的身份再往上,怎么都不能目不识丁吧。

现在这么个年头,强不强大就看国中有多少贵族,掌握的土地狭隘就代表没有地盘容下更多的贵族,地盘大则贵族也就多,贵族一多就代表能拉出来的兵力会多。

孙氏等从卫国脱离的贵族想要重归故里,中行吴亟缺充实各方各面的人才,双方也算是一拍即合了。

从齐国脱离的崔氏等一批旧齐国贵族,他们选择阴氏当然也有自己的打算。

按照崔杼的原话:吕武领导下的阴氏必然会继续强大下去,尤其是阴氏立国的位置太过于得天独厚,以后阴氏所立的国家必然是下一个晋国(指霸主)。

阴氏会强盛只是一方面,更为现实的是阴氏掌握的地盘非常大,哪怕被安排去某处开荒,第一代人可能会难受一些,子孙后代则是会受益无穷。

吕武本心是不想接受太多的贵族,问题是解朔和崔杼先后表态,变成了不接收不行。

事实上,对范氏和荀氏这种没有改革之心的家族来说,接收越多的贵族越好;然而阴氏是想着变革,接纳的贵族越多就代表变革过程会出现更多的阻力。

“我家自然亦有贵族。然,不可使之封邑多也。”吕武自己就是从臣子身份打拼起来,对贵族有防范之心是一种必然。

立功得赏是一种正道,阴氏也不可能不让人立功。

现在拥有多少城邑代表着掌握人口、资源和武力,需要拿捏住什么样的度就显得极为关键了。

在接下来,也就是立国之初,吕武肯定会拿出一套制度,相关的政策也会当即实施,没有打算给予一段缓冲期。

作为嫡长子也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吕阳不会跟着一块去“洛邑”。

他在现阶段又不可能继续待在秦地那边,来“新田”负责处理一些事项。

也就是,阴氏从晋国人臣将变成一国之主,需要跟晋国完成城邑归属的交割,再来就是双方关系出现根本上的转变,人员往来以及商业贸易需要有一套新的规矩。

同时,阴氏立国之后要自行有一套规矩,吕武不太好出面直接跟解朔和崔杼等人一一解说,由吕阳出面则是正好。

等于说,吕武再次给机会让解朔、崔杼等人去选择,同意奉行阴氏的规矩就一块走,不愿意还有机会能够留在晋国,或者去投奔其他诸侯。

这种事情提前说了好,等他们过去再提及就是在坑人。

明明能够好聚好散,何必弄成了仇人,是吧?

如果那些人接受,愿意执行阴氏的规矩,以后也就别有什么怨言。

春暖花开之际,到了吕武、士匄和中行吴约好的时间,三家一起从“新田”出发,踏上了前往“洛邑”的路途。

三个人走了一段路,没有少回头看向“新田”,脸上基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追忆。

吕武已经忘记自己什么时候第一次到“新田”,当时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如果说“新田”给吕武留下了什么记忆,着实是太多太多,有好的也有坏的,大体上上好的居多。

在三人之中,士匄在“新田”居住的时间最长,第二个是吕武,倒是中行吴居住“新田”的时间最短。

他们先向东到“黄父”才拐向南走,沿着少水之旁来到“原”。

这个“原”曾经一度属于阴氏,后来吕武转手出去,最终落到了范氏手里。

到了“原”时,他们碰上了曹国的队伍。

换作是以前,曹君姬负刍哪怕不邀请吕武等人过去饮酒作乐,少不得派人过去示好。

现在嘛?曹国的队伍就好像是没看到吕武三人的大军似得,邀请什么的别提,同时也没有赶紧躲开,采取了当睁眼瞎的举动。

曹君姬负刍这种举动是什么意思?大概是憎恨阴氏、范氏和荀氏竟然从晋国脱离,明知道三人很快就会跟自己平起平坐依旧摆臭脸吧。

从这里也能看出一点,曹国是真的爱护晋国,比某些晋人更希望晋国能够长盛不衰。

“曹伯(爵位)纯善、憨直。”中行吴给了这么个评价。

士匄忍住翻白眼的举动。

吕武则是心想:“姬负刍可是干掉自己的兄弟才成功上位,哪来的善良和憨厚。”

后面,有曹国的贵族悄悄来了吕武这边。

这个曹国贵族也不知道是被授意,还是自己有什么小心思,带来了曹君姬负刍病重的消息。

带着重病去参加周天子要举行的册封仪式?是临死前想要玩场大的,还是纯粹想去见证历史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