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大秦帝国的两条支柱(1 / 2)

加入书签

胡亥的想法,并非是空想。

在大秦帝国的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兴盛,大秦虽没有秦学出现,却也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核。

大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后来更是成了帝国的基本国策。

……

大秦帝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国人敬畏。

自此之后,大秦帝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乎从军杀敌立功,赐爵封君以及为官吏两条正道。

这也意味着二十军功爵位制与学宫选拔制度,是大秦帝国之所以腾飞的两大支柱。

……

大秦帝国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入伍,杀敌立功,或则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

设立秦学一事,对于大秦帝国而言,根本不算是设立。胡亥此番打算只是建立一个官吏速成班,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

毕竟只有胡亥夺取魏地,不是为了彰显武功,也不是为了劫掠一番,而是为了统一天下。

故而,对于魏地的治理,将会是战争之后的最大的难题。

目光如炬,胡亥沉吟了片刻:“同时颁布诏书:恢复学室制度,咸阳之中的学室改名秦学,朕自任院长。”

“以往都是,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从今开始改变为向天下开放,有志者皆可入学!”

“一乡设立乡学,负责启蒙,蒙学为期三载,入学年龄以五岁为宜。一县设立县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

“一郡设立郡学,负责学习治理,纵横,为期五年,前三年入学学习,后两年走访秦地,体察民情。”

“学满之后,统一开始参加资格考试,由乡学入县学,由县学入郡学。郡学学满之后,参加帝国统一组织得考核,由朕决定任用。”

“至于咸阳之中设立的秦学,亦可称之为国学。同样入学五年,全国各县学中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入学。”

“同样朕会下令空出一部分名额,留给功臣之后,文武百官子嗣,以及对大秦帝国有巨大功勋者。”

说到这里,胡亥幽幽一叹:“此事关系重大,乃大秦帝国万世之基础,必须要慎重对待。”

“朕率军出关之后,此事由中车府令韩谈一力推进。大秦帝国举朝上下,务必齐心协力,给于支持!”

“是——”点头答应一声,群臣神色复杂。

他们都清楚秦帝胡亥这一番话之中到底有多厉害,建立秦学,以皇帝为院长,必然会在第一时间提升秦学名望。

到时候有了乡学,县学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加入,秦学将会在短时间内发扬壮大,成为中原大地之上的一个庞然大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