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探扎(2)(2 / 2)

加入书签

路上,谁也没吱声。这只鞋的突然出现显然打乱了我们的心境,谁都明白,我那么说也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脚下拖着一只鞋,谁会没有感觉呢?就算是鞋子质量好,重量轻,但是在脚底下难免会有些磕拌,大牙不可能走了这么远也没有发现。除非那只鞋刻意在避免相撞,但是如果真的是那样,那这只鞋显然已经具有了意识,也就不是只普通的鞋子了。

这条隧道曲曲折折,脚下的地面也越来越松软。其实这条隧道哪怕是没有尽头也好,也算有个希望,总好过是个死胡同,那时可真就心里拔凉了。

走了能有一千来米了,仍然看不到尽头。

我们都没想到这条隧道会有这么长,不禁对这条漫长的隧道产生了疑问,修了这么长的隧道,究竟是通向哪里呢?实在是让人费解。一边走着,我的眼睛一边四处踅摸,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个问题,脚下好像每隔没多远就会有一个孔洞。孔洞并不太粗,垂直向下,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刚开始我并不以为意,不过连续经过十几个孔洞后,我这才开始留意起来,发现这些孔洞无论大小还是相互的间隔都极有规矩,并不像是随意而为的。

我叫住大牙和柳叶,让他们稍等一下,然后指着脚下的孔洞让他们也看看。

大牙扫了一眼,皱眉道:“来亮,这会不会是洛阳铲打的探洞啊?”

洛阳铲?

我曾经见过地质勘探队用过那种工具,打出来的洞也的确和这个很像,不过好像比这个孔洞要粗一圈。洛阳铲据说是民国时期才有的,而这地洞可是大清乾隆年间挖掘的,那阵子恐怕也没有这种东西,难不成这里曾经有人进来过?

柳叶看出了我的疑惑,告诉我,这种洛阳铲虽然是民国时才叫出名的,但是古来有之,而且大同小异。

清代有人就引用过一段文字,说是“验堤之法,用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虽然没有说出其渊源,但是所谓的“铁锥筒”足以证明产生清代以前,其作用应该与洛阳铲差不多。说到这里,她看了一眼我和大牙,笑了笑,接着说道:“盗墓小说里写的东西,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而且未必要引经据典,有时更是天马行空。这种探土的工具,在宋代时,就有过类似的记载,当时把检验筑土时用的工具叫做‘大锥’,当时检验夯土质量的‘大锥’究竟是不是与现在的洛阳铲一样都是筒状,能不能带土,虽然不可知,但是从记载中可以断定,铁锥验土是早有传承。”

我和大牙对这些以前是一无所知,听柳叶这么一说,忍不住地赞叹,有知识、有文化就是好,要不我们又得绕了大弯子。转瞬,我们差不多同时意识到一个问题,不由自主地用脚跺了跺地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