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第472章 、两个皇帝共用一个朝廷(1 / 2)
第一百六十三章、两个皇帝共用一个朝廷
无论过程如何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当日历翻到十二月时,燃烧在南京的战火终于渐渐熄灭了。
于是,险死还生的首辅周延儒,便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准备在“大清友军”的帮助下收拾残局,重建南京朝廷。但这项工作首先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东林党拥立的那位永和帝朱以海,在南京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剃了头发换上僧袍,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之后一直兵荒马乱,周延儒也没顾得上去查找。现在要重建朝廷了,才注意到这个麻烦,顿时就坐了蜡——连皇帝都没了,他周延儒当的是谁家的首辅啊?
总不能学习波兰人玩贵族共和,还有一票否决权吧?!这年头的明朝士大夫似乎还没这个概念呐!
然而,还没等周延儒考虑好该再拥立哪位朱明宗室称帝,“大清友邦”就已经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望着畏畏缩缩站着皇太极身旁的这个中年胖墩,大明首辅周延儒忍不住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
“……这位就是……福王世子……呃,不对,应该说是少福王?”
“……正是,这位就是大明的少福王朱由崧,乃是上了宗谱玉碟的,朕保证他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
皇太极笑呵呵地拍了拍这个中年胖墩的肩膀,如是宣布说,“……周先生,你们东林君子在江南革故立新,如今已是跟那崇祯小儿势不两立。而福王全家也是死于那崇祯废帝之手,跟你们可谓是同仇敌忾,日后不妨多亲近亲近……还有,听说你们原来的那个皇帝不知去向了,南京的皇位空了下来,需要找个人来坐?朕看这位少福王就很合适,让他登基称帝应该没问题!嗯,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就这么决定了吧!”
——说起来,这位少福王朱由崧在本时空的命运,也称得上是极度坎坷了:父王(老福王)一家因为涉嫌谋反,被崇祯皇帝发兵讨伐,满门尽灭。唯有这位少福王朱由崧趁乱从地道逃出,在心腹宦官和家仆的掩护下,辗转流亡于两淮一带,原本是想要逃亡江南的,但却在半路上被闻香教起义军给逮住了。
得知捉住了这么一个明帝国的高级俘虏,闻香教主王可也是很感兴趣,觉得这家伙奇货可居。但由于当时天下的局势太混乱,王可一时间也没想好该如何利用这个家伙,便下令把朱由崧押到徐州行宫关押起来。再接下来,清军突袭徐州得手,牢房里的少福王朱由崧顿时又被倒了一遍手,成了皇太极的俘虏。
到了此时此刻,这位福王殿下就被皇太极抛了出来,作为大清入主江南的“过渡时期象征物”。
很显然,大清皇帝陛下这一脑洞大开的做法,很是打了江南士人们一个措手不及。
看着眼前这位大腹便便、神情萎靡,望之不似人君的福王殿下,周延儒一时间冷汗、大汗、瀑布汗!
让这个少福王朱由崧当皇帝会没有问题?
这分明是问题老大了好不好?!!
确实,按照封建礼法的规矩,如果不考虑崇祯皇帝这一系皇家嫡脉的话,那么跟天子血脉关系最近的大明宗室,就是洛阳的福王这一家子——福王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崇祯皇帝和天启皇帝的皇叔,当初万历皇帝曾经有意要罢黜皇太子(泰昌帝),让这个小儿子继承皇位……而且,崇祯皇帝为了募兵备战、筹集讨伐江南东林党的军饷,确实是不顾亲情,诛杀了福王满门。貌似这位少福王跟东林党应该很能说得来。
但问题是,福王跟崇祯皇帝确实是新仇没错,但跟江南的东林党人也一样是旧恨啊!
记得在万历末年的那一场立储之争当中,当时的东林党可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福王的对立面。为了挫败万历皇帝让幼子福王继承皇位的企图,早期的那批东林君子们用尽了各种打滚撒泼、颠倒黑白的伎俩,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那位老福王给赶到洛阳去了。东林党上下对此洋洋得意,还将此事标榜为万古流芳的一大功绩……如果现在把当年那位福王的儿子朱由崧捧上皇位的话,岂不是等于自己打脸吗?
但问题是,面对大清皇帝血淋淋的刀子,手无寸兵的周延儒有能力说“不”吗?
所以,即使打脸打得再疼,以周延儒为首的南京东林党小集团,也只能含泪叩谢满洲主子赐巴掌。
当然,他也可以像史书上那些有节操的士大夫那样,自己找根绳子上吊寻死,以全名节。
可问题在于,都到如今这地步了,他周延儒还有什么名节可言吗?
正如之前说过的那样,天底下绝大多数寻死的人,如果一次自杀失败,通常没有勇气立即就开始第二次的自杀。如今的周延儒,为了在乱世之中争权夺利,已经是连拥立伪帝、借虏助剿这种事情都做出来了,这节操自然也已经没剩多少了。不就是拥立福王嘛,有什么了不起的?犯得着为此而去死吗?
自己给自己打脸又怎么样?打脸这种事情么,打着打着也就习惯了。
再说了,就算周延儒想要“临危一死报君王”,崇祯帝朱由检与永和帝朱以海只怕也不会承他的情吧!
于是,崇祯六年的十二月初三日,在原内阁首辅周延儒的劝进之下,少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皇城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史称弘光帝。同时又拜大清皇帝皇太极为义父,自称“儿皇帝”。
接下来,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南京有了弘光皇帝,那么也应该有相应的朝臣。但问题是,在之前的战乱之中,南京朝廷的尚书、侍郎们几乎逃了个精光,只剩下以周延儒为首的大猫小猫两三只,一时间根本凑不齐一个朝廷六部的班子。再说了,大清八旗发动倾国之兵,牺牲了那么多勇士,好不容易才打下了南京城,难道接下来还要发扬大公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大明在这里复国吗?
面对这种状况,皇太极陛下再一次充分展开了他的发散性思维,提出了“一个朝廷两块牌子”的合理化建议——只见皇太极笑呵呵地拍着朱由崧的肩膀,对这位畏畏缩缩的“儿皇帝”说道:儿子啊,既然你拜我为义父,那么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就不该分彼此,我的朝廷就是你的朝廷,我的臣子就是你的臣子,这样既省事又省钱!从此大清和大明融为一体,再也不会有冲突,岂不是一桩好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