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1 / 2)
“爹,你说的可是真的?”史府内,史安安眼睛一亮有些期待的看向面前的史瞿问道。“义王来我们眉山城了?”
“自然是真的,爹什么时候骗过你。”史瞿说着眼中也是难掩喜悦,“眉山县令洪大人是爹的好友,他提供的消息又怎么会假。”
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罗晚看看他们父女两人,终于说道:“好了、好了,你们两个就不要在这里问来问去了。”
史瞿看向身旁的罗晚,“夫人可是有了什么主意?”
“洪大人不是说义王会在城中待上些时日吗?到时候就拜托那洪大人制造下和安安的巧遇不就得了?”罗晚说着看了眼对面的史安安,她这女儿怎么说也是生的一副好容貌,若那义王见到她,八成会喜欢她才是。
“还是夫人想得周到,我这便去求洪大人。”史瞿赞同的点了点头,之前苏辙和史凌汐的回门,他们已经知道史家代嫁的事情早便露馅了。
只是这件事情在他们意料之中,他们早便知道,以苏家人的个性,即便知道了史家代嫁之事也断然不会四处宣扬。事实上也证明,他们没有看错苏家。
不过,这件事情始终是个隐患。就算苏家不说,日子久了,难保不会有人知道,不过他们会选择代嫁冒这个有伤史家名望的险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让史安安能够有个好归宿。
汴京城的王公贵族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只是没想到他们运气这么好,来的竟是那最受宠爱,名动京城的小王爷。
若是真的攀上义王,那他们史家在整个眉山的地位和身份跟苏家便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到那时候,他们成了皇室的亲戚,即便史家代嫁事情当真被爆了出来,也没有人敢去嚼舌根了。
这么想着,史瞿和罗晚的唇角都不约而同的上扬了起来。
******
中秋节眨眼间便到了,这天傍晚时分,苏洵和程绮罗便将苏轼、苏辙、苏轸和史凌汐都送出了家门。
中秋节算是除去春节之外最隆重的节日,苏轼和苏辙这些日子一直陪着苏洵苦读,许久没有上过街了。
趁着这个机会,也是让他们出门放松一下。
《梦梁录》中有云:“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北宋太宗年间,八月十五中秋节才被正式定为节日。在这之前,虽然唐朝对中秋也颇为重视,但中秋节是到了宋朝才在民间盛行起来的。
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在汴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汴京是北宋国都,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市。
北宋政府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汴京盛行,很快便风靡全国。
眉山城中百姓同全国各处百姓一般,中秋节之前几日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的事宜。
苏辙他们四人走在眉山城的街道之上,入目可见的便是一片繁华的景象,看到周围孩童的笑脸,听着周围人们的笑语,心情也会不自觉的便好了起来。
苏辙看看身旁的史凌汐,记得她对他说过,她在史家被当成下人一般对待,想必从来没有在节日的时候上过街吧。
看她现在这东看看西看看的好奇模样,他心中竟然泛起一丝怜惜。
“子由,你看那边。”史凌汐还是头一次看见古代人过中秋节,自然是十分兴奋的,不远处有人在河边放灯,五颜六色的莲花河灯漂在水面,照亮了整条河流。
“大哥,我们也去放个河灯许愿吧。”苏轸顺着史凌汐指的方向望去,嘴角勾了勾,看向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苏轼说道。
“好。”苏轼点了点头,去临近的摊位买了六盏河灯。“爹娘没有陪我们一起出来,我们便帮他们一起祈福吧。”
几个人赞同的点了点头,将愿望写在了河灯之上,随即点亮了河灯,轻轻放在了河流之上,眼看着河灯承载着希望一般被水流一点点带向远方。
“听说今年的中秋节,醉玉楼会有限量的桂花佳酿供应,不如我们去那里看看,若是赶巧了说不定还能带点儿回去给爹尝尝呢。”苏轼除了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吃喝方面也是一位专家,被他这么一说,苏轸和苏辙都有些惊讶的看向他。
“大哥,你平常鲜少上街,这些消息你又是从何处得来的?”
苏轼神秘的笑笑,指指不远处的醉玉楼,“趁着时间尚早,我们还是快些过去看看吧。”
众人应了声,便跟着苏轼一起往醉玉楼的方向走去。
醉玉楼是眉山城中最大的酒楼,齐家酒肆的酒很多便是供应到醉玉楼内的。除了酒肆供应的酒,醉玉楼每逢佳节也会推出限量的菜品和酒品,因而一到节日之时,便都是坐满了人的。
包括醉玉楼在内的酒楼多是两层楼的构造,酒楼靠窗的第二层在中秋节这一天很早便会被人给提前占了,只因为站在二楼望月,离月亮更近,看得也更加清楚,俗称‘玩月’。
******
此时的醉玉楼内,赵桀正坐在二楼靠窗的位子有些无聊的向外张望,身旁还站着一名护卫。
那洪一朝说这醉玉楼是眉山城中赏月的最佳场所,一早便给他在二楼安排好了位子。
只是这整个二楼除了他这张桌子坐了人之外,周围都空荡荡的,不用猜也知道是洪一朝做的好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