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1 / 2)

加入书签

《礼记》是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风雨催生出的灿烂花朵,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继承了原始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焕发出的学术激情和文化精神。《礼记》用仁来解释礼,表述了新的时代的先进文化。礼学蕴含了儒家学者对时代忧患敏感而深切的体验,以及他们想要消除时代忧患的强烈责任意识。

相传,礼是由周公所制定,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孔子重新进行了整理来教育学生,到了汉代礼成为“六经”之一。

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记》中开篇就说道:道德仁义这样抽象的概念,没有礼就落不到实处;教育训导,整顿民俗,没有礼就会顾此失彼;区别争讼的是非曲直,没有礼就无法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没有礼就无法确定;学习做官的本领和学习六艺,如果弟子侍奉老师无礼,师生之情就不会亲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将帅的治军,官员的到任履行职务,没有礼就无法体现威严;求福的祷告,谢神的祠堂,以及常规的种种祭祀,供给鬼神的祭品都有规定,不按照礼数来做就显得内心不诚,外貌不庄。

从上面句子可以看出,礼的作用非常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而实际上哪个朝代也没有把礼的条文都做到。

《礼记》中反映理论思想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选辑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礼记》中的思想理论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学说。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礼记》中反映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其中,教育目的的三纲领是: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教育过程的五步骤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

人完善的八步骤: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持其物,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取真知,从思考事物的道理,到探明自己内在善良的本心;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蒙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