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字卷 斜阳草树 第九十三节 智囊,献策(1 / 2)
郑崇俭沉吟半晌,“紫英,兵部此番计议,也是颇为踌躇,估计有意在大同、山西、宣大三镇中抽调部分精锐南下,你以为如何?”
冯紫英斜睨了郑崇俭一眼,“大章,你这是代表谁来啊?还是私下里问我?”
郑崇俭有些尴尬,瞪了冯紫英一眼,“这你就不要多问了,别给我来什么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废话,我就想听听你的看法,还有西南战局会演变成什么模样,……”
冯紫英大略明白了对方的意图,现在张怀昌是兵部尚书,虽然左侍郎徐大化是会稽人,但此人却是永隆帝一手擢拔,也属于帝党,而且对军务并不熟悉,主要还是负责武库司和兵马司的事务。
郑崇俭这是代表张怀昌来问的。
张怀昌虽然是辽东人,对军务一直很关注,但他毕竟在左都御史这个位置上呆得太久,对军务也相当陌生,所以遇上这种事情肯定也有些吃不准,但若是因此要把冯紫英召去询问,未免有损他这个兵部尚书形象,所以找郑崇俭来问问最合适。
“袁大人难道没有提出建议?”冯紫英有些不解,孙承宗虽然不在,但是袁可立是武选司郎中,他现在应该是兵部最通军务的老手,他应该是完全看得明白眼下局面的才对。
“袁大人去了徐州,尚未回京。”郑崇俭揉了揉脸,“是为淮阳镇的事情。”
冯紫英皱了皱眉头。
淮阳镇(江北镇)的事儿已经闹腾了许久,南京方面一直坚持要组建淮阳镇,而且要求驻扎在徐州——扬州——金陵一线,江南士绅也是群起响应,呼声很高,便是朝中亦有许多江南出身的臣僚表态支持,叶向高和方从哲也难以阻挡。
所以组建淮阳镇(江北镇)的事情拖延了这么久,终于还是提上了议事日程了。
荆襄军组建很顺利快捷,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西南叛乱在即,朝廷上下一心,但是淮阳镇(江北镇)这支军队就有些分歧。
起码齐永泰是坚决反对的,北地士人也大多不赞同,但是固原镇在西南平叛中表现拙劣也使得兵部和北地出身的官员承受了很大压力。
很多人提出的理由就是九边军镇长期驻守北方边境,未必适合南方地区作战,朝廷还是应当在南方卫军的基础之上,适当考虑组建一二军镇,比如荆襄镇和淮阳镇(江北镇),以便于在南方用兵,以便于南方一旦有事需要出兵,也可以减轻九边抽调军队的压力。
“淮阳镇(江北镇)看样子是要组建起来了,可是组建荆襄镇已经让朝廷有些支应不起,那淮阳镇(江北镇)所需只怕更胜于荆襄镇,银子从何而来?”冯紫英反问。
郑崇俭迟疑了一下,“之前朝廷就有讨论过,恐怕要削减固原、宁夏、甘肃三镇的粮饷开支,用来组建淮阳镇(江北镇),此番固原镇在西南战事又遭大败,徐大人已经提出干脆裁撤固原镇,将其并入荆襄镇,原固原镇的粮饷部分划入荆襄,部分用来组建淮阳镇(江北镇)。”
冯紫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但是没想到朝廷竟然连甘肃镇和宁夏镇都要裁减,这就危险了。
“甘肃和宁夏二镇裁减是谁提出来的?”冯紫英皱起眉头,“皇上难道会同意?”
“是右侍郎郑振先郑大人的建议。”郑崇俭脸色也有些不豫。
“哼,这帮江南士人是想方设法都要削弱边地防务啊,固原镇也就罢了,甘肃镇和宁夏镇一旦削弱,难道就不怕蒙古人趁势做大?”冯紫英轻轻哼了一声,“好了伤疤忘了疼,真以为土默特人就是善茬儿?一旦朵干都司的蒙古人和土默特人觉察到甘肃、宁夏的虚弱,他们会不会借势启衅?”
郑崇俭默然不语,他也清楚这个问题在兵部内部也是引发了激烈争议,尚书张怀昌坚决反对,但是右侍郎郑振先振振有词,左侍郎徐大化和职方司郎中丁元荐也倾向与支持,而张怀昌担任兵部尚书时间不长,对兵部内部影响力远不及张景秋,如果不是袁可立坚决支持张怀昌,只怕这个建议在兵部内部就要形成一致意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