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三宗罪(2 / 2)
球迷也是国民的一部分,现在有一家企业有能抗衡世界大品牌的势头,他们怎么可能不支持。
然后,美国那边就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因为孙昊一直没对签约的事情做出什么正面回应,所以美国那边球迷好奇地开始淘各种安踏的球鞋。
在他们眼中,这种“劣势的进口鞋”应该质量会很差。
但是真的等把球鞋拿到手之后,他们意外的发现,这些球鞋的质量竟然还不错。
虽然比耐克阿迪的鞋子差了一点,但也差的有限,而且关键是价格便宜啊!
然后让人怎么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
美国这边球迷间竟然掀起了一股“安踏热”。
这倒不完全是心血来潮,而是和美国这边国情有关系。
自从金融危机后,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美国这边很多人的收入都降低很多了,贫富差距也更明显。
很多人都知道的情况是,如果来一次外部打击,就很多人要成为流浪汉了。
也可以理解为,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已经没那么的高了。
这时候性价比高的东西,就成为他们热衷的东西了。
这也是为什么国产东西这几年在美国销售的很好的原因,因为有市场啊!
而且因为孙昊的缘故,不少NBA球员都加入到这个淘鞋热潮里面来了。
一些爱收集球鞋的球员,更是已经准备好要第一时间买孙昊的第一款安踏球鞋了。
这些,是富保罗之前没想到的。
而且等看到这些后,富保罗突然觉得孙昊很有眼光了。
因为对球鞋了解的多的人都知道,鞋子这东西很大程度上是靠炒上去的。
只要安踏的第一款球鞋质量能有一个质的提升,有这波预热,就和当初的“乔一”一样,会被炒的爆火的。
世锦赛打完,再加上这一波炒,球迷们转眼就发现这漫长的长草期竟然已经过的差不多了。
这时候各队的补强进行的差不多,训练营也都陆续开启。
无聊了一整个夏天的球迷等着新赛季开始,而更无聊的媒体人更是终于开始有些话题了。
也就是这时候,TNT那边赶在ESPN之前给出了一份新赛季的实力榜单。
在这份榜单中,勇士第一,公牛第二,刚刚组建了三巨头的尼克斯队只被放在了第三的位置。
巴克利还煞有其事的给尼克斯队列了“三宗罪”,来分析他们新赛季会遇到的问题。
可领!
第一罪:球权。
按照他的话来说,当球队前四的得分手都需要持球进攻的时候,一个球是绝对不够玩的。
哪怕抛开哈登不说,韦德、詹姆斯和安东尼就没一个是无球能力比持球能力好的。
第二罪:地位。
这三个人过去都是各自球队的绝对当家核心,而且都是心比天高的那种。
现在三人一起打球了,谁是球队老大?
尤其是詹姆斯和安东尼,两人在当初选秀的时候可就较着劲。
第三罪:内线问题。
小球战术上赛季被勇士和公牛用的技惊四座,但说到底还不是个很成熟的战术,还有待研发。
而且看勇士队不急着交易奥登,公牛队交易了钱德勒也拿了波什就知道了。
这两支球队的内线都不弱。
但是尼克斯队这个阵容,内线基本上就没个特别靠谱的。
难道真的要指望丹皮尔梦回小牛时期,成为所谓的西部第二中锋?
巴克利这分析针针见血。
而且临了他还不忘吹一波孙昊。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孙当初会说他不觉得勒布朗有什么错了,因为这样的球队完全不是勇士队的对手。”
TNT的这一期节目可以说看点满满。
而且其实这样的言论无形之中也是为新赛季的勇尼大战预热了。
几天后,勇士队的训练营正式开启。
这时候勇士队的大名单。
控卫:库里、cj·沃特森、林书豪、杰森·威廉姆斯
分卫:孙昊、麦迪、贝尔、阿祖布克(伤病)
小前:杜兰特、丹尼·格林、朱芳雨
大前:伊巴卡、兰德里、霍二叔
中锋:奥登、海耶斯、克里斯·安德森
这份球队大名单足足有17人,这意味着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对林书豪这样的次轮秀来说,这简直就是地狱级别的。
在训练营,孙昊也第一次见到了林书豪。
和他当初进入联盟不一样,林书豪看起来体型明显是偏单薄的。
不过他的精神状态看起来非常好,尤其是看到孙昊的时候有些激动地语无伦次。
这倒是可以理解的。
林书豪在美国属于一个很特别的群体:亚裔。
所谓的亚裔,就是祖上是亚洲人,为了逃避战乱跑到美国谋生。
这其中很多人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在美国站稳了脚步,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也成为美国人的一部分。
但是这个群体其实是很尴尬的,因为他们虽然是美国人,但因为人种的关系在美国地位很低,属于少数人种。
抛开其他先不说,就说篮球这块,林书豪作为亚裔是第一个被NBA选上的。
而且不说孙昊的联盟地位了,就说来到勇士队一下看见两个和他肤色一样的球员,那种安全感非常强烈。
而且接触之后,孙昊发现林书豪的性格是很开朗的那种。
他和易建联,应该是体现出了同肤色在不同国度长大的性格差异。
而且训练营接触下来,孙昊发现林书豪应该是训练营最刻苦的那个。
每天来的最早也走的最晚。
虽然,他确实有些跟不上勇士队的比赛强度。
不过这种态度,也就不奇怪他在历史中为什么能够打出“林疯狂”了。
你以为的横空出世,其实背后所付出的努力都是超乎想象的。
转眼一个月的时间过去,勇士队带着17人的阵容完成了训练营和季前赛。
也就在赛季开始前,球队完成了最后的裁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