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吾非大老粗(2 / 2)
丁奉点头道:“仆知道,我们不过东关大堤,只去东关大堤看看。我有一策,欲在东关示于大将军。”
诸葛恪立刻来了兴致,便下令战船继续沿濡须水航行。
斗舰很快路过了导流渠水口。濡须水西岸的濡须山,也映入了眼帘,那濡须山所在的地方、就像一个岛屿似的,四面被导流渠和濡须水包围。
丁奉遥指濡须山道:“魏军不会从西岸进攻的。濡须山北侧的地方太过狭小,还有水塘和沼泽,无法部署大军攻城;而曹工渠对岸是七宝山,连绵数十里的崇山峻岭、直到巢湖南岸的滩地,也不适合布置大军。”
诸葛恪认同道:“当年王飞枭等贼将,也是走濡须水东岸、自东关大堤进攻。”
不多时,东关大堤便隐隐在望了。看上去就像是、堵在河上的两座狭长土堆似的,中间还有个缺口。正如诸葛恪所言,水位降低之后、那缺口的水变浅,难以再通行大船;从巢湖出来的水流,此时主要是绕行导流渠。
此地的地形果然十分复杂!本来应该没那么支离破碎,修建了东关大堤、导流渠之后,才变得十分奇怪了。
大堤东岸,可见连绵不绝的群山(含山)。群山西麓直到濡须水畔,山脚下就是东关。此地有关隘,正是因为山脉环绕之故。
其实濡须水西岸、七宝山南麓,还有一座西关;只是吴军在濡须口分筑二城之后,濡须口的位置变得更加险要,西关几乎就废弃了。
斗舰靠近东关大堤,已无法继续前进。在丁奉的指引下,将士们把船靠向了东岸,便是东关附近。然后诸将乘坐小船,登上了濡须水东岸陆地。
因为大堤造成了此地的河水淤堵,所以不同的季节、地貌都会不一样。丁奉站在河边,朝东边看去。诸葛恪也循着他的方向观望,远处的群山隐隐在望。群山西麓狭窄的通道、东关的城楼都能隐约看到了。
这时丁奉回过头来,遥指北面宽阔的水域,说道:“夏秋时节,那里是一片大塘,便是东关大堤堵水之后才形成的。”
诸葛恪点头道:“我知道。”
丁奉笑道:“水塘还能行船,可到了秋冬季节,那便是一片浅水烂泥的沼泽地,连船也无法通行。”
诸葛恪有些困惑,因为魏军根本不走那片沼泽地;而会从沼泽地西侧岸边、斜架浮桥到东关大堤上,直接先占领东关大堤。
丁奉却没继续说话,带着诸葛恪一直往北走,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一行人跟着丁奉,沿着沼泽地西侧的塘岸、一直往北走。
直到丁奉停了下来,把木棍往前面的浅水里一揷,转头道:“下面全是烂泥。”
诸葛恪点了点头,并排站在丁奉旁边,昂首面对着广阔的沼泽、以及左前方向的濡须水水面。秋日渐深,吹在脸上的风、已有了凉意。而且这个秋冬季节,淮南的季风又变了,常常吹西北风,所以才会迎面吹到诸葛恪脸上。
这时丁奉忽然开口道:“之前魏军从逍遥津撤退,我军追击时,缴获了许多铁链、铁锥,现在连东西都是现成的。”
诸葛恪听到这里,再次观察着前方的地形。
丁奉抬起手,从左到右,手势划动时、稍微向上一偏,冷笑道:“在濡须水上这样拦一道,秦亮军该怎么办?”
诸葛恪顷刻间恍然大悟,转头与丁奉对视,两人顿时相视一笑!
部将们也渐渐回过神来,留略道:“濡须山南边那一片河滩,有大片浅滩地,全是松软的泥沙!难以固定浮桥铁链不说,大船也无法靠岸,只能以小船冲上河滩。抢滩作战,兵力分散,贼军要打成添油战术了!”
丁奉摇头道:“秦亮既是名将,他当然不会去抢滩。”
说罢,丁奉再次回头看东关的群山方向,“走东关山脚下,也能绕行到东兴大堤的。”
诸葛恪已明白了丁奉提出的战略,当下便道:“在东关前面挖水塘、把东关通道也堵了,让秦亮翻群山过来!”
丁奉点头道:“大将军麾下那些山越人,以前一直住在山林里,正可以在熟悉的地形中作战,如今派得上用场了。”
诸葛恪高兴道:“还是防御战好打,我们预设战场、准备充分,这下够秦亮喝一壶的!不过我军竟要反过来锁河,承渊之计,真的是有点阴阿,哈哈!”
丁奉笑道:“兵不厌诈,且应扬长避短,能赢就行。不然难道要我们、在平地上摆开,让秦亮的骑兵来痛快冲阵?那不是勇气,而是愚蠢!”
诸葛恪不禁感叹道:“昔日承渊声称,要把魏国大将军秦亮当垫脚石,诸将皆讪笑。今日方知,承渊非虚言也!”
留略也随即说道:“贼军能在东关大败,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次恐怕要败得更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