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科考进行时(1 / 2)

加入书签

进去考场一看,薛明不禁乐了,这跟明清时期蜂窝似的号房不同,反倒像是上辈子的考场。四十副桌椅整齐摆放,每张桌子右上角,贴着张纸片,上面写着考生的姓名、籍贯、年甲。任何人不得乱坐。

薛明的位子在左手里面的那一排,他把考箱搁下,把卷袋挂在桌边。从中拿出笔墨砚台,又找出水杯,到门口贴着饮水处的地方,斟了一杯温开水。一来润润喉咙,二来,待会儿也好磨墨。

坐下之后,看着考场的环境薛明有些感慨,不是身临其境的话,很难相信千年之前的考场就已经如此正规了。不得不佩服先辈的智慧啊。可惜这些好东西传到后人手里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不过这不是感慨的时候,趁着考生还没就位,他赶紧拿出些吃食填饱肚子。等他吃了半只酱鸭、五块月饼,把五脏庙填饱后,发现屋里已经坐满了考生,也都在吃着东西,大家确实都饿了。

这时负责监考的官员进来,他身后还跟着两名穿青袍的低级官员,还有三名穿直裰的军汉……四十个考生,六名监考,还有流动巡视的,完全是防贼的架势。

考生们赶紧把桌面收拾干净,正襟危坐。

考官又宣布一遍考场纪律,诸如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左顾右盼、不得擅自离座,任何行动都必须先达报告等等,然后才把考题贴在了迎面墙上。

薛明本以为,三天时间很宽裕,谁知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是黄昏了。而且在唐朝时,还给考生提供蜡烛。到了本朝,为避免考生趁黑作弊,是不许点蜡烛的,即是说,天黑了就得停笔。等到天亮再作答。

既然时间宝贵,那就抓紧时间吧。把所有题目都看了一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薛明先把《论语》十帖作完……所谓“帖”,全称为“帖经”,即默写经典中的段落。

默写经书为什么叫“帖”呢,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学子们把前、后补齐。这算是最基础的考题,也是考官判卷时,首先要审查的,如果考生连《论语》都背不过,平曰下过多少功夫,也就可想而知。后面连看都不需要看……

对有系统里的诸多资料的薛明来说,这自然是小意思,提起笔来,不打草稿,直接在考卷上作答。

等他写完六条之后,发现已经要看不清了,怕写坏了字,影响卷面,薛明只好搁笔。

倒不是他过于多虑,而是交卷之后、誊卷之前,会有人专门挑出卷面污损、字迹潦草、或者有特殊记号的卷子。这些卷子会被登记、用蓝笔写在一张榜单上,连见到阅卷官的资格都没有。

其它考生也陆续放下笔,监考官在门口点起一盏油灯。灯光昏暗,只能让人看清个轮廓,不至于摔跤、或者碰倒了砚之类。但谁也看不清自己的卷子,更别说考试了。

凭着这个光,考官说,吃饭睡觉请自便,要上厕所的可以排队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