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一片两片三四片(1 / 2)
要说整个大明朝,周星对谁最熟悉,第一个肯定是朱元璋,开国皇帝都是被历史书重点照顾的对象。
第二个是朱棣,因为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让他向往,让他惋惜。
第三个就是这个方孝孺了,因为“诛十族”。
方孝孺很有才,相当有才。姚广孝曾经在方孝孺被杀之后说过“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这样的话。
方孝孺的才学,从姚广孝的评价中可见一斑。
看着这些人出口成章,周星再次真心实意地感受到,逛青楼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说土豪暴发户就能混得开的。
这里是文青的天下。当年柳永穷得裤子都没得穿了,就因为有才,被各大头牌包/养,那才是我辈楷模。
在文人的世界里面,特权是没有用的,才学是唯一衡量的标准。
如果朱高煦想要在今天晚上一亲芳泽,唯一的机会就是做一首诗,一篇文章,甚至是几句妙语,然后引起唐姑娘的注意,被唐姑娘选中。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里人数众多,方孝孺的诗文转眼之间就传遍了。眼看着就要夺了今天的头名了,朱高煦那是急得跳脚,催促周星道:“快些给我想出一首诗来,快……”
周星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也很郁闷。这诗词最鼎盛的是唐宋,可唐宋的名篇,在场的学子哪个没听过?哪个不精通?
因此,只能往明清的诗人身上招呼。可偏偏明清最出名的又是小说,哪里来的诗?总不能给人说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吧。
本来,关于雪的诗,周星知道一首,正是那一首著名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篇没一个雪字,却字字句句写的全部是雪。可惜的是这一首诗是唐代的张打油写的,现在根本就不能抄。
这张打油,生错了时代啊,你说他要是生在明清时期多好。
“周星,赶快想……”
所谓急中生智,这朱高煦不停地催促,还真让周星想到了一首诗,附在朱高煦耳边,如此这般一番。
听完周星的诗,朱高煦不仅仅没感觉到惊喜,反而还诧异不已,惊疑不定道:“这能行?”
周星道:“现在不是也没其他的办法了吗?要是再不来,恐怕就没机会了呀。”
朱高煦虽然无可奈何,开口尚且有一线机会,不开口那就一点可能性也没有。
不管这首诗水平如何,朱高煦总得“重在参与”一把。
“好吧,那就这一首吧。”
他咳嗽一声,高声道:“我这里也有一首诗,请唐姑娘品鉴。”
大家都以为,今天的角逐已经结束了,夺魁的自然是方孝孺无疑,大家的羡慕嫉妒恨都已经准备好了。
结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半路又杀出了个程咬金来。
无数目光朝朱高煦投了过来,发现是个十岁出头的少年,顿时生出轻视之心。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年纪轻轻的看过几本书,就想要一亲芳泽?还真是自不量力。”
“这是哪家公子?如此自信的?用了这么长时间才想出来的话,本就落了下风。我要是他,我就选择闭嘴了。”
议论之中,嘲讽居多。不过这朱高煦却是一点儿也没有退缩的意思,道:“我这首诗,名字就叫做《雪》。”
他一开口,议论声便小了。大家都想听一听,这小子能吟出什么样的绝句,让他有勇气在这个时候还敢开口。
“一片两片三四片。”朱高煦高声念出了第一句。
“哈哈……”
“笑死我了……”
“这也是诗?”
“来捣乱的吧……”
朱高煦的第一句刚刚说完,在场的人,却纷纷绷不住,哄堂大笑起来。
这能算是诗吗?打油诗也没有这么打油啊。
原本还以为,这小子想这么久,能吟出什么绝妙的句子,结果这一开口,人设全部崩塌。原本大家还有一点期待的,这第一句就把所有的人的期待全部打破了。
“小子,你还是不要念第二句了,就从第一句来说,你就输了。”一名老者“语重心长”地对朱高煦说。
“公子,你说的这是雪吗?还是说枯叶?哈哈。”
仅仅第一句,收获的不是喝彩,只有嘲笑和不屑。
饶是朱高煦大心脏,面对这一边倒的评论,脸上也有些发烧。他有些责备地看向周星。
周星却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注意到朱高煦的目光,索性扭头去看江面的画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