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论突厥 (1 / 2)

加入书签

    第七十六章论突厥

萧瑀接着说“回陛下,政事堂商议以为,突厥俘虏既然已经入了大唐,肯定不能轻易放归,这二十万的人口正好可以弥补山东多道户口。政事堂建议将二十万突厥俘虏,和十万汉奴,打散分别安置到山东各州,充实地方人口,分给土地,口粮,让他们繁衍生息。”

萧禹说完,文臣大多都表示认可,山东经过隋末战乱,窦建德将能抓的兵都抓完了,后来刘黑闼反唐又让山东各州雪上加霜,人口十不存一,特别是男丁稀少,许多郡县一个男人就有十个老婆这样的现象,三十万人听着是很多,但是打散下去以后其实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魏征也说道“萧相办法好,老臣以为在附以户籍制度,将打散的突厥人口分批安置,建立户籍,加以管制,如果有串联逃跑,或是作奸犯科的当即处罚,连坐。一人犯法,一批受罚,只要挺过开始的阶段后,他们就会体验到大唐的好处,自然就会安定下来了。”

李世民听着也没有反对,是个不错的建议,目前大唐户籍不过二百万户,人口实在太少。转脸看了看武将一边看看是不是有别的建议,当李世民看到武将一方李绩,李道宗,柴绍正襟危坐之外,其余的程咬金,尉迟恭等几个全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一点没有要建言的意思,程咬金那货还在挖鼻孔。李世民暗骂一声憨货。

又想到李德应该有吧,眼神扫过武将班一时间也没找到,李世民只能又问回文官群体。

“还有别的意见吗,没有的话那就按照萧相计划执行吧。”

新任中书令,虞国公,温彦博站起身来,说道“启禀陛下,下臣有另外一个建议。”

“陛下,汉武帝时,曾经有过安置游牧名族的办法,汉武帝将俘虏和投降的所有匈奴人内迁到北方边境以五州之地全数安置,保存他们的部落和风俗,这样用以恩德安抚,其一可以让他们充实残破的边地,繁衍生息充实人口,其二,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我大唐,天朝上国,陛下您作为天可汗的雍容大度,显示您对他们没有猜忌之心,如果按照萧相与魏大人的安排,将他们全部打散,违背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强迫他们改风易俗,不是我们应该实行教化的本意。”

魏征听此言大怒手指温彦博言道“此言荒谬至极,敢问温大人,那匈奴是自己归降俘虏的吗,还不是汉武帝举国北伐才打的匈奴俯首,匈奴人与突厥人都是草原游牧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入侵我中原大地,是我们的世仇,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朝强盛时他们唯唯诺诺,汉朝衰败时立马入侵南下,此无情无义,背信弃义的白眼狼,他们强横时候必然入强盗入侵,虚弱时有装模作样对中原臣服,他们天性如此,秦,汉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今日陛下派遣大军击破突厥,就应该将他们全都打散安置到内地,这可是二十万的俘虏,绝不能再以汉武时候的办法将他们送回草原,不然不出数年,他们休养生息之后就又有了强大实力,到那时我们大唐危矣,此乃心腹之患,后患无穷啊,陛下,”

温彦博毫不退让的说“我大唐声势正隆,国家蒸蒸日上,陛下英明神武远超秦汉,既然突厥颉利已经被我朝击败,剩下的突厥部落也要全数归顺我朝,陛下就应该以怀柔政策,怜悯他们,关爱他们,妥善的安置他们,怎么能将他们打散,强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呢,此绝不是自然生存之道理,这样的处置怎么让那些归附的部落放心呢,臣这样愚钝的人都知道的道理,。就应该讲他们安置回他们熟悉的地方,让他们能体会到我朝厚恩,才不会有反叛之心。”

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胡部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晋武帝不听,几年之后,胡部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住,就是所说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

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将性命交付给大唐。大唐将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并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我们中原政府危害呢?”

给事中杜楚客与温彦博同一阵线也站出来说道:“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但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为这件事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