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章 活力(1 / 2)
垫付机器,定期还款的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是相当普遍的,尤其是在资本不发达的年代里,更是经常。
要说使用这种模式最娴熟的,应当是工业化初期的日本。
曾经的日本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而且社会分化的很严重,财团、企业主和贵族们,拥有大量的财产,普通人和小武士们资金匮乏,在这种环境下,要像欧美那样发展工业,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小公司,基本很难得到银行的自助。
于是,垫付机器的模式就大行其道了。
而且,不像是普通人想的那样,由机器生产厂商垫付机器——那等于是欠债,在工业化初期,重工业企业也是很缺钱的,机器的销路又很好,根本不会允许这种行为,所以,垫付机器的债方,往往是受让方的客户。
换言之,就是客户有了需求,而上游工厂或者作坊无法达成的时候,客户干脆自己出钱,帮助工厂或者作坊升级机器,并继续从工厂拿货。
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奇特的行为。
这就好像是一家出售五金件的超市,觉得某厂的水龙头的公差太大,他的做法不是寻找另一个水龙头生产商,而是拿钱出来给水龙头工厂买机器,并且继续从他们那里购买水龙头。
这种模式是一种很日本的模式,需要双方有强烈的互信。
而在1986年的河东省,杨锐对于国企,还真是有着相当的信任的。
一方面,他姥爷一家都在国企内,虽然没有多大的实权,但有个风吹草动的,他都能收到消息,再者,他通过段家,也对河东省内的国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谁可资信任,知道谁不可信任,知道谁能有限信任。
另一方面,现在的国企还是无限责任制。不像是后世遍布全国的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不善动辄倒闭,机器查封银行清空。现在的国企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冶金厅下属企业由冶金厅兜底,冶金部下属企业由冶金部兜底,理论上是没有倒闭清账的说法的。
当然,真遇到倒霉的情况,要不回钱也是可能的,但是,垫付机器的做法,原本就不是什么稳妥的经营手段,它的目的,只是为了保证自己公司的经营持续性而已。
一条铝箔生产线价值上百万美元,但相对于华锐制药厂的总投资,根本是不值一提。
何况,杨锐购买的同样是二手生产线,只是生产标准更符合本厂而已。
不过,此时根本没有人在乎生产线是二手的还是八手的。
在杨锐将写有技术参数的小册子,发给众人之后,连珠球似的提问,已经一个一个的追了过来。
“杨总,你们是想要用机器合资还是怎么的?”
“杨总,机器是用外汇买的,我们倒时候还人民币,还是还外汇?”
“杨总,您说介绍客户,是介绍国内还是国外的客户?”
声声杨总,将会议室瞬间炸上了天。
什么是一步登天?什么是鲤鱼跃龙门?这就是了。
甚至卫永昌,也是大大的心动了一下子,若不是明知自己拿不到这条生产线,他也要扑上去问了。
实在是诱惑太大了。
国内为什么无比的推崇外汇?因为有了外汇,进口了机器和生产线以后,源源不断的钞票会像是水一样流进来,挡都挡不住。
那些进口了国外轧钢机的钢厂,那些进口了国外机床的机械厂,那些进口了国外生产线的家电厂,有一个算一个,赚人民币都赚的手软了。
很多时候,是你明知道采购了国外的机器,就一定能大赚特赚,偏偏你没外汇去采购国外机器。
借都没地方借去,银行没有,外汇管理局更是一毛不拔,上级部门也一样缺乏外汇,老大明年就要退休了,依旧未能出国考察,这种心酸事,说起来就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要说有什么比外汇还受企业的欢迎,那就是现成的生产线了。
80年代的国企不像是日后,想要采购一条生产线也是很艰难的,不是你拿着外汇就能行的。简单的一点,企业首先要立项,再申请外汇,然后外汇到了上级部门的账上之后,并不是直接交给你,而是由上级部门委派专门的设备采购公司去采买,也就是所谓的进出口公司了。
进出口公司相对国企自己来说要业务娴熟些,但用心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事情一切顺利也就罢了,若有个不顺利,企业又得是一番折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