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繁华汴京 第165章 紧锣密鼓(1 / 2)

加入书签

    日光稍斜,照进黄府书房。

正在写信的黄立仁接过管家黄承恩手中的密信,眉头皱起,“刘素素卸下车队,乘船到达明月集?还带着三百多个孤儿孤女?”

黄老爷疑惑了。

在大周,善事是不能随便做的,明月庄这是要搞哪样?

假如一个举人,在灾年时捐出所有粮食,收获善名,这个没问题。

但这个举人如果更进一步,帮着小民购买廉价的粮食,挡了其它大户吞并土地的路子,那就过线了,下场几乎是确定的。

譬如一个大儒,到某地县学讲学,然后给那个县的蒙学发些笔墨、纸砚、书籍,便是提携后进、教化后辈的大家风范。

但那个大儒最多讲些求学年间的心得,如果把科考的一些要点和隐晦规则说出来,让那些穷孩子少却几年之功,从而在考场上和名门后辈公平竞争,就有些过分了。

比如一个官绅大户,看不过乞儿的惨状,收养几个甚至十几个做家生子,士绅阶层只会传扬其善名。

但如果哪家大户敢收养过百,乃至几百上千的乞儿,那就等着破家逃亡吧。收养那么多孩子干嘛,是不是养大了当死士用?肯定是心怀不轨!

大周便有孤寡局,谁敢过线,便是收买人心。

中庸之道,无所不包。上善若水,无人可逃。

所以黄立仁怎么也想不出,李响到底想干什么?宣扬自己的善名,好多一个护身符?

笑话,你李响一无功名在身,二无祖先荫庇,算什么良善人家?

再说了,什么是良善人家?还不是正人君子们的众口之言。

大周虽不杀士大夫,但被罢官流放的宰执不知凡几。倒台之前,出过宰执的人家是最大的良善人家,可倒台之后,舆论立马倒转,他们的家族不还是掉下一个台阶?

宰执尚且如此,你明月庄能如何?

就算有再多孩子饿死在黄家门前,黄立仁也不会冒着风险去多救一些人,而是挑选几个孩子收养,传扬一下善名。遇上灾民哭求,便饱含热泪,说上几句“家资有限,何况立身持道自有定矩,不敢逾越,无能为力”之类的话,便关上大门。

推己及人,黄立仁怎么也想不出,明月庄这么做的目的。除了惹人猜忌,被大户人家甚至赤贫小民暗地里骂傻叉,收养好几百的孤儿孤女还有什么作用?

不能说士绅有多恶,形势如此,士农工商面对流民过境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选择。就像令副父亲撞死在李响车队之外时说的那句话:流民无尽,救不完的。

大周流民百万,即使救下眼前的几百上千人,又能如何?流民鼓噪起来,转眼变成白眼狼,吞掉仁善之家是常有的事。自家为救灾民用力过猛,还会招致孤立、排挤和打压,何苦来呢?

咳咳,还是不要做出头鸟,和大家保持一致吧。开粥棚,挑选家生子和奴婢,剩下的流民,便让他们自求多福。

黄立仁得中进士,并担任十多年朝官,最后以侍郎的高位致仕,学问自然没问题,在为人处世上也很老道。但他对于很多世间之事的看法,早已形成固化观念。

刘素素带着几百名孤儿回来。听闻消息,黄立仁聪明睿智的脑袋里,从没有过李响只是单纯地想多救些人的选项。

毫无意外地,黄立仁认为李响……

“有诈!”黄立仁心道。

黄立仁摇摇脑袋,镇定下来。对李响的防范之深,使得黄立仁不放过李响的任何一个动作、明月庄的任何一个细节。对六十出头的老人来说,平均每日处理上百条情报、和上百人交谈,已是极大的负担。

刘氏亲族提供的明月庄各项规程,乍看起来都没有问题,无非是设立乡约,大家守规矩罢了。黄立仁还看过明月庄的乡约细则,觉得也就是条理分明了一点,和大周的许多乡约没多大区别。

但黄立仁总觉得,那个小山谷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有着极深的恶意,便如一只凶兽在那里育卵。

黄立仁一度从梦中惊醒。

心烦地把信扔到一边,黄立仁用力写下李响两个字,喃喃道:“精力不济啊,你也太能闹腾。不管了,无论如何,这次你也跑不掉,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

“蔺养成和知州都不看好老夫,以为大势不好,老夫没本事迫使明月庄的小民屈服,让你内外交困直至败亡。但老夫岂会没有杀手锏!”

一个准豪强而已,还怕对付不了?黄立仁奋笔疾书,写下几十封信。约期小年夜,共谋明月庄!

黄承恩不敢多打扰,悄悄行礼退下,关门时多看了黄立仁的书桌一眼,目露犹豫之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