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佛既是道(2 / 2)

加入书签

殷明并未强调空与有,因为现在与他们说空与有会显得很玄乎,毕竟在座的弟子中对佛理的认知极少,而甘乐能有普度众生的誓愿,很大程度上乃是因为他的聪慧。

所以殷明要做的,只是提醒甘乐该如何秉持佛性。

佛的出发点是心,阐述世间万物变化无常,是空,也是幻。

但从空幻之中悟道,回归本心。

这也就是殷明为何一再强调本心的原因,对于任何道,本心的作用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介质。

而道的出发点乃是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切的法则都源于自然,自然就是对的,自然就是最好的。

佛与道的结合,便形成了甘乐而今所秉持的道,不妄求,不王涛欲,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殷明再度解释道,“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如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他要提醒甘乐的是,佛性虽是成佛的关键,但佛道之中的佛性讲究的乃是空与有。

真空与真有,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清静。

说到底,要想悟透佛道,参透佛性,其本心必定要介于空与有之间,既无空,也无有。

但这种空与有的幻别却又无法用笼统的言语老概括,只能靠甘乐自己去领悟。

杨子铭显然还是不太明白。

元启也道,“佛既讲究心无其心,形无其形,常应清静,那岂非与道很是相近?”

道的得道乃是一无所得,进入了佛的圆觉之境。

元启的意思是,所谓清静,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所谓的一无所得,那佛与道岂非殊途同归?

殷明笑着道,“佛就是道,道就是佛。”

“实仍空无一物,而这种空无一物的认知空掉了境界。”

“换言之,佛道之所在,在乎本心之常有,亦常无,顺其自然而又不患得患失。”

顺其自然是好的,但顺其自然难免会患得患失。

解释空与有本身就是顺其自然,但一旦陷入太空与太有,那就会患得患失,此乃佛与道的临界点。

殷明看向杨子铭道,“你将我的话一字一句的告诉甘乐,他懂的。”

杨子铭闻言点头。

召领甘乐悟佛是一回事,但感化晁王又是另外一回事。

殷明抬眼看向书院外的晴空,心神一阵清明,他的脑海中忽的浮现出《清静经》的一些片段,而这些片段如同一个个小人般在他的脑海中腾飞。

只见他的嘴角微翘,脸上荡起一丝涟漪,是时候著经了。

要确立诸子百家,各家经书必不可少,既然黄国事起,那就先从黄国开始。

于是,殷明摆手示意众弟子退下,而后孤身一人前往书院的最顶层,那里乃是殷明新的闭关之所,也是殷明感知自己内心世界的虚无之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