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家(1 / 2)
就是这一章卡的,原来没这一章过渡,写下去感到很干,卡了一天,才想出这一章,也才将节奏感控制住。汗,高强度码字,脑袋不够用啦。
…………
对于宋军来说这是一把希望之火,但对于西夏人来说,这是一把绝望之火。
几乎在瞬间,西夏将士一起看着西方天空中的那道浓浓火光。
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后面就是西夏领土,但关健是来的不是几千人,那怕就是一万两万人,烧掉就烧掉了,撤到后方,还能照样得到供给。现在这么多人,后面几个堡砦里能有多少供给,要命的后面是横山,人烟比较稀少的,就是从百姓手中搜抄粮食,也抄不到多少粮食,况且为了这一战,本来就从百姓手中征走了大量粮草,再抄,百姓怎么活下去?
这一烧,意味着明天会有九成以上的将士挨饿,吃上不饭了。
鼓声再度响起,五声急促的短鼓。
号声也再度响起,一声悠长的长号。
这就是蔡挺发出的命令。
现在没有发达的通信设备,往往大会战,战场面积广大,喊话传令都不大可能,因此指挥官便用旗号,或者号鼓指挥,发号命令。
五短一长,这是对大顺城发出的命令。
现在大顺城有两种打法,第一种打法,派出兵力袭击西夏的西营,让西夏人不敢分太多的兵力去城东。也许西夏人很麻烦,必须从南边的小山道扑向城东,但大顺城将士不存在这个问题。南城的东城门一开,将士直接能奔向城东战场,城西两门一开,将士能直接对城西的西夏军营发起攻击。
还有一种方法,所有兵力一起出来。直接对城东的西夏人发起攻击。
是所有兵力……
时间再往回推十个时辰,王巨在劝蔡挺,蔡挺犹豫不决。
王巨又说了一句:“蔡公,若是我们不能将敌人的后方粮草烧掉,可以立即乘着天黑之时,立即撤兵。”
当然。那时候西夏人还没有筑十二盘堡打算呢。
这才说动了蔡挺。
但也不能怪蔡挺,首先兵力悬差有点大。
西夏军队与宋军相比,怕死度差不多,也不能说西夏人怕死,若是任福那样的重将率领。也能打出凶悍的战役。也不能说宋军不怕死,虽然有君子馆、好水川这样的战役,但终是少数。这一条上差不多吧。
西夏军队配合度却不及宋军,在这个狭隘的战场上交战,挤满了好几万军队,限制了西夏骑兵的作用,说不定倒成就了笨重的步人甲。
为了这一战,宋军准备了很久。多数士气经过训练,比以前更强大。
然而与西夏军队相比,宋军缺少了实战经验。更缺少了胜利信心,在澶渊之盟后,宋军只打胜了几场会战,余下的除了败还是败,这一条同样很关健。
所以姚雄送回来的信来得及时,不然说不定蔡挺犹豫之下。就将军队撤回去了。毕竟再拖下去,天色一亮。那一营蕃骑折了,大顺城的兵力也陷下去了。自己这支军队还不能及时撤回到后方堡砦里。
蔡挺当时也想不到这两个变故的,因此觉得王巨方法还是可行的,可进可退,即便出了意外,折的便是那两营官兵,至于那几部野利族人,蔡挺能管得着吗?
这才最终同意了王巨的策略。
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升官,还是为了名。
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那可能呢,有的人好色,有的好财,有的人好权,有的人好名,这几样总得好一样,有无欲无求的人,可那能有几个人?
不过蔡挺之好,显然胜过孙沔之好。
然而让蔡挺最头痛的还是兵力,相比于西夏人,宋军的兵力还是太少了。
一旦混战开始,往往一个局部战场的溃败,便会连带着整个三军的溃败。所以蔡挺急切之下,将离战场近的环州两营士兵也接着抽调过来。
这是在学习李元昊,集中兵力,一战定胜负。
所以让大顺城的兵力倾城尽出。
现在天还没有亮,但很快的,顶多一个时辰,天就要亮了。现在是混战,西夏人又分成了两部,这对宋军很有利,但天一亮,战场形势能看得清晰,西夏人也能将城西的兵力调过来,就渐渐对宋军不利了。
因此务必在天亮时,将城东的西夏人击溃,他们开始败逃,连带着城西的西夏军队军队同样会产生混乱,一旦三军全部处于混乱之中,再多的兵力也不行。
蔡挺这才让大顺城三军尽出。
种诊也会意,立即调动城中所有兵力,陆续出城参战。
章楶看着战场,现在这种情况对宋军是很有利,不过他隐隐地感到哪里没有做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