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起兵造势(1 / 2)

加入书签

长安城中的人们似乎并不是很期望外族骚动不断,可又期望着他们自己内部消耗一下。从李世民登基之后开始,派往突厥的人便是络绎不绝,什么类型的都有,包括了谈和的大使,还有造成骚乱的间谍,最后哄抬日用品价格的商贾都给派出去了,为的就是扰乱突厥现有的国情,给他们重塑一个状态,伺机能够一举击破。

摆在李世民床头边的就是汉武帝当年的各类事迹,还有《史记》都是他睡前必读的书物。显然,在李世民看来放眼中华历史,能够达到所为的“大一统”,都必须要巩固国力,扫六合荡夷族,军事力量必须强大到一定程度才能跟夷族叫板,没有了外患,才敢说好好发展自己的内部,人民才谈得上安居乐业,不然又卷入连年战乱,哪有什么太平发展可言?

虽说自己身上也是有鲜卑的血液,李世民感叹于这点,对夷族的态度都不敢像汉武帝或者其他皇帝,一说要攻击便毫不犹豫,并且做事就要做绝。李世民还会想着要是能够招安的方式和边疆的夷族达成和睦,大家保持着和平的态度一起发展。为此他还私底下召集了一些大臣过来讨论这种方式是否可行。

李世民:“如寡人方才所说的,诸位是否有什么想法?”

长孙无忌假意是自己耳朵不太好使,凑近一听说:“圣上方才说的可是和边疆达成和睦,以后共同发展?”

李世民点头,随后细心观察大臣的反应,和他想象之中的相差不多,大臣们交头接耳、面面相觑。

杜如晦:“万万不可!和夷族再谈论和平简直就是肉入狼口!后果不堪设想。”

房玄龄上前劝谏:“臣抱有同样的担忧,边疆的夷族多年来都是侵犯华夏的主要祸患,我们和他谈合作?简直就是与虎谋食,想一想晋朝的下场!竟然引外族来安内乱,这就是不可行的!如今大唐已经逐步走向统一,万万不可想着和他们谈和平!”

唐俭听到文官和他的想法达成了一致,便信步上前,添油加醋。

李世民:“唐爱卿也是这种高见?”

唐俭:“臣持开放态度,如果圣上有想法,我们臣子自然是支持的。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我的想法,我们自从结成了渭水之盟后,突厥人的确是撤兵了不假,但上次臣出使突厥时,发现突厥人阳奉阴违,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和我们大唐交好。其实想一想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东突厥如今内乱,能构成威胁的还是西突厥。就算和我们结成了同盟,我们去年还想着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和夷族的同盟,结果他们之间都有恶性的斗争,导致我们公主并没有送出去,圣上对此事如何看?”

李世民沉思,心中所忧虑的的确就是唐俭所说的,突厥人自己的事情都搞不清楚的,所以对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并不牢靠。

李世民:“寡人看来,突厥人在内部消耗,两家此消彼长,难不成这就是我们结好的时机?”

唐俭:“其实不然,两边我们都讨好的情况下,就是两边都不讨好。任何一边向我们大唐要兵驰援时,我们当如何办?出使任何一边都会得罪另一边,如果帮助了弱小的,强大的就会认为我们同盟并不可靠;如果帮助了强大的,吞并了弱小的,就会给人的印象是恃强凌弱,背叛了盟约,就连坐山观虎斗,都会留下一个背信弃义的恶名,最后都会来攻打我们大唐。”

大臣们的忧虑基本上唐俭都考虑到了,李世民并不好继续说什么。其实谈和肯定就是无奈之举,如今国力还没恢复完全,但是突厥人还是有动乱的趋势,让李世民很是着急。

李世民一着急拍案大喊:“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大唐到底应当如何?”

长孙无忌见势上前,替唐俭挡一些怒火。

长孙无忌:“方才唐将军说的还是在理,诸位大臣都是希望圣上有一个明断,此时最好的办法,应该就是以战养战,而不是坐以待毙。古人就有远交近攻的说法,既然突厥还不是能一举击破的,那我们就先考虑一下周边的一些小地方,能不能先收回,然后逐步谋划和突厥一较高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