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尉缭、廉颇、巴清(1 / 2)
战争开启,天下局势紧张,各国纷纷关注。
嬴政这段日子也长居咸阳宫,章台宫朝会日日召开。
同时粮草也开始大量筹备。
不过现在却是遇到一个难题。
如今郑国渠还在开挖,自然也就没有为秦国增加良田四万亩,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虽然有巴蜀之地这个粮仓,足以支撑秦国大军出征。
但是没有了先前的积累,想要长时间征战还是有一定的压力。
毕竟赵国不是韩国,赵国是秦国的死敌,哪怕十余年前一战被白起彻底打断了脊椎,如今更是连失廉颇、乐乘两员大将,但是大国的底蕴依旧在,战力依旧是山东五国之最,是一块极为难啃的骨头。
因此如果现在秦国真相灭赵,必须做好完善的准备,一鼓作气,一旦经行持久战,变数就多了。
如果再发生一次‘窃符救赵’的事情,让其他几国联合起来,就会导致功败垂成。
而嬴政不准备给赵国这个机会。
咸阳宫内。
嬴政召集吕不韦、芈启、姚贾、麃公、桓齮、王翦等重臣。
至于蒙骜、王龁、蒙武等将现在则在前线,自然无法参与。
而李斯与李信则站在两侧,充当郎将。
“众卿以为此刻是否是攻赵的时机啊?”
嬴政跪坐在王台之上,俯瞰着两侧同样跪坐的臣子,直接开口问道。
嬴政漆黑的双眼扫过过众人,殿内一片寂静。
片刻之后,麃公率先开口,激动道:“启禀大王,臣以为此刻正是机会。”
做为将军,麃公自然喜欢战争,只有如此他们才能立功升爵。
吕不韦眉头皱了皱,他沉默了一阵,终于开口,“启禀大王,如今我秦国粮草虽足以支撑大战,但是若是段时间内无法拿下赵国,给了赵国反应的时间,甚至被赵国牵制,那么所需要的粮草将是一笔极大的开销,纵我秦国底蕴深厚,粮草充足,怕也有很大压力,一旦其他几国介入,怕是很容易溃败。”
“粮草确实是一个大问题,那么相邦可有解决之法?”
嬴政看向吕不韦,直接问道。
吕不韦一听此话,便明白嬴政是铁心出兵,只让他找解决方法,却不准备退。
“这……”
吕不韦面露犹豫。
嬴政没有逼迫,而是挺起腰看向众人,“寡人意已决,待燕、赵之战结束,城池入手,便即刻出兵攻赵,在此之前,王翦做好动员,随时出发,相邦负责解决钱粮问题,期间遇到任何事情,立即向寡人汇报!”
“诺!”
众人见嬴政已经做出决定,只能称诺。
待众人散去之后,一直站在殿下,目不斜视的李斯突然说道:“大王,要灭山东诸国,臣以为,必须有一个擅长兵事之人来为我秦国谋划全局,方能更加顺利。”
“哦?你不行吗?”
嬴政玩味看向李斯,李斯脸上露出一抹尴尬,“臣擅长刑名律令,虽对山东五国有所研究,知其弱点,但对兵家之事有很多不懂,具体还需擅长之人谋划。”
见此,嬴政微微点头,随即仰起头喊了一声,“章邯、蒙恬。”
“末将在!”
话甫落,两人便从殿外走了进来。
蒙恬与嬴政同龄,不过长相老成,身体壮实,一旁的章邯则年长几岁,身形高大。
望着两人,嬴政沉声说道:“寡人交给你们一个任务。”
“请大王下令!”
两人立即单膝跪地,坚定说道。
“议郎李斯提议,要灭山东诸国,我秦国还需一个擅兵事,能够做出统一规划之人,寡人听闻魏国有一人名唤尉缭,是一位兵家奇人,寡人命你二人隐藏身份,乔装打扮,潜入魏国找到此人,提寡人请此人出山,你们可能办到?”
嬴政身子微微一俯,双眼目光逼人,让人不敢直视。
“末将必不负大王之命!”
章邯与蒙恬对视一眼,随即大声说道。
“很好,你们且去吧。”
嬴政微微颔首,挥手让两人退下。
蒙恬之前其实便有心游历,增长见识,因此嬴政这才瞬便配给了他一个任务。
不管是蒙恬还是章邯,都是将帅之才,心细如发,极为谨慎,是此行不二人选。
而且两人如今年少,也正是出去游历,增长见闻的机会,不然等将来接连战争开启,就没有时间了。
“章邯、蒙恬。”
李斯看着两人的背影,目露沉思,“蒙?”
“难道是上将军蒙骜的后人?”
李斯心下一动,记住了这两个名字。
能被秦王安排如此任务,说明是秦王亲信,更遑论两人年纪与秦王相仿,未来必是秦王倚重之才,他自然该注意一二。
……
魏国。
信陵君府邸。
数月前,廉颇一时气愤,带兵击败了同僚乐乘之后,自知触犯法律,逃到了魏国。
但经过初始的慌乱冷静下来之后,却又有些坐不住,想要继续带兵,奈何魏国虽然对他礼遇,但却并没有用他的意思。
而廉颇一生又在为赵国征战,因此也格外关注赵国的战事。
当得知赵国并未因他的一时气愤鲁莽之举而影响到大局,甚至在庞煖的整合之下,击败燕国大军,杀了燕国老将剧辛。
他既松了一口气,但又感到可惜与失落。
“郭开小儿,可恨啊!”
廉颇想到当下赵国朝堂上的情形,不禁感到失望。
但是如今正是他所瞧不起,感到失望的一对君臣,竟然用庞煖扭转了局势,证明了赵国没有了他廉颇,依旧行。
这让廉颇的情绪有些低落。
他现在是既希望赵国因为没有他而兵败,从而来请他出山,又希望赵国无虞,能够战胜来犯之敌,毕竟那些将士是无辜的。
“上将军为何如此烦忧啊?”
就在这时,一道清朗地声音传来,就见信陵君一脸笑容地走了过来。
“唉!”
见到信陵君,廉颇轻叹一声。
廉颇与信陵君自是熟识,毕竟信陵君在赵国居住十余年,当初更是窃符救赵,对赵国有救国之恩,他这个上将军自然经常打交道。
“我记得将军并非软弱之辈,何必做这番小儿女姿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