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和亲(上)(1 / 2)
问完后,李威就怔住了。
这才是权利的本质,悟透了此节,就能悟透许多事。
比如朱元璋,满清将其怦击为历史上最卑微的皇帝,一个要饭花子与野和尚的出身。这简直是莫明其妙的事,英难不问出处,难道平民就不能做英雄,不能做国家的领导人?
然而他前面得到了一块小地盘,立即拉拢地主阶层,真说起来,也许他的祖宗三代,都与这个地主阶级有着深仇大恨。但正因为这样做,获得精英集团的支持,然后脱颖而出。
这不是让他怔忡的原因。
原来他发现最大的群体,中国的平民百姓原来是如此的低微。不是某个享受政府荣光,让千家万户成为房奴,身价百亿的房地产商,而是整个中国百姓是一把大大的夜壶。
现在如此,一千年后依是如此。
也许他还没有慈悲到那种地步,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自己都活不下去,怎么去管别人的事。但这样一来,这个现状不改变,无论自己做最多的努力,中国还在一个怪圈里循环。上台了,关心老百姓,国泰民安。没有多久后,贫富分化。然后百姓揭竿起义,重新分配财富,让得政者成为得利的最大群体,再次不久后被疏忽,然后再来。
象这样循环下去,无论中国人怎么勤奋,怎么智慧,国家会不会真正强大起来。即便是强大起来,也是昙花一现。
中国人,这是怎么啦?
“陛下,陛下,”狄仁杰连叫了两声。
李威问题,他既然想到了,也早想到了答案。但没有立即回答。他与李威相交最久,碧儿不算,还小,幼稚,想不出更深层次的东西。不要说碧儿,一般人也想不到此节。
李威才能不能说不好,但也不会象外面老百姓传扬那般神奇,有许多地方还是不足的。当然,有许多也让狄仁杰欣赏的。特别是对待百姓的态度,李世民是什么样子,狄仁杰也没有办法看到了。可李威绝不会亚于李世民,甚至有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狄仁杰也喜欢。他本人自己也对老百姓很好,离开了苏州后,万民相送,有人都建了生祠。
这是对地方长官的最高奖赏,朝廷将他拨成了刑部侍郎,功劳与升迁也足以相配了。这不谈,证明他对待百姓的这种态度。然而为了李威,苦思冥想,终于想透此节,他自己都有些灰心了。况且陛下。
“嗯。”
“陛下,此事可以从长计议,还是眼下啊。”
不管有没有得救了,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儒家,或者是人性的本质,或者千百年来的传统,或者是东汉养成的门阀贵贱制度,或者历朝历代统治的愚民政策,眼下最要紧的,在李治没有死之前,必须熬下去,还要保持太上皇一死,后面李威立即能掌政,而不是将政权落在太后手中。
李威醒悟过来。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是皇帝了,但不能将自己真当作皇帝,冲昏头脑。麻烦的事还有很多,朝堂中能分一分,真正忠于自己的大臣十不足二,这是一个很乐观的数据了。还有一成死忠于父亲的,一成死忠于母亲的。两成死于忠唐朝的,这不是忠于自己,也不是忠于父亲,而是忠于整个唐朝。其他的人保持中立观望。
看起来无论父亲或者母亲,死忠没有自己多,这也成了事实,不然父亲不会对自己忌惮,可是父母合力,裴炎这一个轴心,再加上掌控的实权,自己绝对处于劣势。但也不能这么说,父亲是父亲的人,母亲是母亲的人,裴炎蛊惑了一些人,也要看情况,未必能帮助他反对自己。总之,形势不大乐观。
因此,自己首先渡过这一段时间的难关,父母是大,没有办法了。父亲在世时,还要熬一熬,只是时间不会很长,这么多年都等了过来,再等一个两三年,能等得起。然后保住自己的权利,最后才能有真正的发言权。才能真正全心全力的想着国家的事。
轻重需要分清楚。
这一想,心中略略有些不快,也释然了一些,问道:“狄卿,勿要担心,我心中有数。刚才我问的,你还没有回答呢。”
“陛下,一开始臣也感到很不好,原本准备主动上书,替陛下做一个表态,”此事李威不能插手,否则是出尔反尔。但狄仁杰说了,也等于是李威在发话,向各大家族做一个姿态。
实际上对航海的事,后人无法想像。有人认为不可能实现,有人认为是娱乐,这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没有盛行,先发起来的,不能否认,是大食人为了扩张,鼓励商业,带的头。但唐朝畸形的政策,使真正感到有身份的人不好意思私自出海。实际上闽浙一带已经有人偷偷地到台湾做生意,只是规模交易程度都不大,走私性质的。加上统治者耻于言利,看不到其中利有多厚,所以宁肯卖船给大食人,然后将丝绸之路让给胡人,自己都不主动经商。有出国的,大和尚们,一个接着一个前往天竺,仅于此!
宋朝因为边患所逼,放开了,经营得很成功,一下子取代了大食商人。但内敛的政策,只是经商,始终没有想到对海外扩张。成功了一半。然后到了明朝,开始也是好的,但没有制订相关的税务,朝廷没有得利,纠纷又多。又出了一个郑和散财童子,封了关。那能封关呢,然后大规模的走私,导致倭寇出现。后来政策略略松了松,朝廷还是没有得利,结果又对外移民不感兴趣,甚至鼓励西班牙人杀华侨。那么有了钱,怎么办,兼并。然后亡国。很反面的一个例子,甚至不如唐朝。到了清朝,更不用说了,将门一关,咱老子天下第一,一起下跪请安吧。
李威恰到好处的出现,又借了开两渠缺钱之名,使之走向了正轨。
看得不真切,但现在满朝君臣,对这块奶酷还是十分看重的。不放开便罢,一放开,看到其中的利润,民间也开始动心。此次再次扩大海运,已成为一个必然。大食为什么强大,后世经济学家经过统计,那种原始的航海为大食至少带来七分之一的国民收入,这些收入又造成了大食人的富裕,成为扩张的本钱。这是在指南针没有出现的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了指南针,对航海会带来什么样的气象?
所以狄仁杰有些一说。
但狄仁杰话题一转,又说道:“臣再一想,又打消了这个主意。到目前为止,陛下做得很好,种种变革,是兼顾,用陛下的话来说,是共赢。没有损害多少人的利益。太后有可能很早就想到了,有可能想到的晚。可太后也不大好动,除非冗官!”
想要拉拢,有三个方法,第一就给地,这个武则天是不敢给的,要么海外的地盘,那需不需要武则天赏赐?要么给利,对经营武则天不善长,如何给利?要么赏官爵,这个结果就是冗官。李治还在人世,再有皇上力量的掣肘,同样不敢动。官员就那么多,提拨了这边的人,就打压了那边的人。无论武则天怎么拉拢,最终要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
这些话不大好说出口的,可也不用说,李威也能听出来。
这使他想到了后世的母亲,提拨了许多庶族地主。有人说打压权贵,这也是不对的,武则天打压的是反对她的关陇代北权贵,对山东门阀却采取了一些拉拢手段,然而这些门阀无动于衷,就是这样,母亲看到他们力量强大,影响力更大,也没有敢动手。可总要人支持,打压了关中门阀与权贵宗室后,只好提拨庶族地主。
等于在造就一批新的群体成为新的权贵。对老百姓,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改观。
原来如此……
这已经是统治者最核心的东西了。李威却感到十分沮丧,无奈地说:“狄卿,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此事我不管不问就是。”
“正是,不问为上,一问反落了口实。也许太后正希望陛下过问……其实此事已是破竹,若没有错,这个月末自见分晓。但陛下,以后再有什么举措,无论是怎么样利国利民,有些人却是不能开罪得太狠,在朝野他们是一个个世家,一个个望族,但在朝中,却有许多大臣是他们的子弟,亲戚,或者半子(女婿)。这是本……”
你没有掌握全部的权利,老百姓该当夜壶时,还要将他们当作夜壶。脑袋瓜子不能在这时候冲动。
李威没有作声,他脑海浮现出李宗吾写的一本书——《厚黑学》。
……
此时,在吐蕃高原上,没禄氏正准备迈出第二步。
比起李威,她困难得多。也直接得多,为了“报仇”,为了母子的幸福,老百姓她几乎没有管,国家,自己都没有家了,那来的国家二字。但还是很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