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夜里挑灯看刀(上)(1 / 2)

加入书签

凉州边境,距北梁第一雄关长城外,有处不大不小的小山镇。

春夜漫悠,凉风习习。

山镇最有名的私垫里教书夫子的房间,灯火摇曳。

夫子房间物件不多,大都是些清贫人家常备的物件,唯独挂在北墙边上一把刀锋尤利的宝刀泛有寒光。

长城上,狼烟弥漫,烽火四起,号角长鸣。

声声透过山镇,镇上人心各异,怕死的已经在收拾行李,往凉州州内迁袭。

房屋床席上,一位以鬼面覆脸,青衫的老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侧卧床上心思繁杂的老人轻叹了口气,翻身而起,老人拄仗,身形蹒跚的走到墙边。他枯枝苍老的手并没有想象般无力,稳稳的拿下墙上的宝刀,放入怀里。

曾为北梁旧部陷阵营的老卒周长建,壮年从军,从伍三十年,是当年经历过整个春秋中最让人觉得难活下来的老卒。

老人坐在竹制的椅子上,双手在宝刀刀鞘上拂过。与其他相同年岁的老人两眼昏浊,老人眼睛炯炯有神,借房里微弱的烛光上下打量怀里的北梁刀。老人眷恋的盯着怀里的北梁刀,刀身传递来的清凉,让老人极为舒心。

退伍多年的周长建回到家乡小镇当了个小学垫的教书先生,以前听惯了号角鼓声,现在听琅琅读书声。每临夜里,都要覆鬼面才能安然入睡的老人,眯起眼,杵在窗前远望长城烽烟,久久不语,思绪偏远。

北梁旧部陷阵营建军伊始,大都是些牢底坐穿判处死刑的牢犯。从陷阵营到陷阵军,陷阵军军规和其他北梁铁骑最为苛刻严厉,该遵循的规矩一个不能犯。但唯有一个规矩,誓比天高,比陷阵军里每一个人的命都要重要。

陷阵之志,向死无生!

早年的周长建原本是个家里有银子供读读书,懂点道理,学过字的。后来因犯了事,杀了人,蹲大牢。正巧被前来死囚监狱的大将军看中,这才翻身做了陷阵军。

每一个进陷阵营的死囚都要签下生死状,一入陷阵,生死难从。老卒周长建清晰记得:大将军许诺每一个陷阵军的士卒,待到每一场战役后不死的人。可以军功为自己减刑,赎回自己的自由身后,想退伍隐退还是继续参军全凭自己考量。

陷阵军的每一个士卒,每一个死囚都明白。所谓的陷阵军,就是不怕死敢死,又不愿死。作为北梁铁骑最为尖锐凶悍的陷阵军,陷阵敌中,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陷阵军存在的意义!

悍不畏死,向死而生,才铸就了陷阵军的赫赫威名。战争,难免马背裹尸还,三十年来大小战役战死的袍泽不尽其数。

陷阵军中,有战死沙场,有百战老兵,唯没有人隐退军伍。周长建参军三十年,身边的袍泽一拨换一拨,第一批陷阵营仅存的老卒周长建,坚守三十年不退陷阵,直到龄近年长被北梁王徐芝豹硬是开除了军伍。

周长建想到着,眼眸早已湿润,曾记得五年前梁王徐芝豹把他的强行军甲卸了下来。把他送出陷阵军营,尤记得梁王与他分别时,万分叮嘱他好好享受些太平日子,弥补后生遗憾。

老卒涕泪交加,泣自身无能举刀战沙场,泣春秋三十年陷阵袍泽,泣年老再难追随大将军。

三泣悲苦,罢了罢了。

--------

小学垫上蒙学的小孩,又少了些。

照例上学垫授课的老人周长建,捧本在小镇商铺里买《三字经》,一字一句,领台下仅有一个小童照读念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台下幼童书声琅琅,人虽小,声不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