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老君洞:道中之道(1 / 1)

加入书签

何庆山说:“咒语与咒语又有不同,有的称为‘显咒’,有的称为‘密咒’。所谓‘显咒’,就是说,可以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咒语的含义,而所谓的‘密咒’,因为文字多出自梵音,如果只看文字,就很难理解它是什么意思。但是,对于‘密咒’,你要尤其重视,因为‘密咒’无意义可味、无文思可思,诵读时,反而能够促使诵咒者驱除杂念、洞识天心……”

萧洪心想,难怪那经书上有些咒语看起来意思古怪,原来那些都是“密咒”!既然都是梵音,那些文字就只是代表发音而已,其实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何庆山又说:“这‘显咒’与‘密咒’两类咒语,在运用时也不一样。‘显咒’可以是‘言咒’;也可能是‘微咒’。‘显咒’的意思是说,这一类咒语在持诵时,可以高声念诵;而‘微咒’的意思则是说,这一类咒语在念诵时,只可以在口中微微出声,千万不可大声。至于‘密咒’,基本上都是‘心咒’,而‘心咒’特点就是,在持诵时,只能在心中默念,完全不能出声……”

萧洪这才明白,那些密咒,如果无人亲口传授,学起来必定非常困难。

何庆山将几则密咒的梵音念给萧洪听,让他在心中诵读之后,牢牢记住。

既然说到了画符念咒,何庆山再次向萧洪强调,这符箓咒语之法,在施展时,一定要凝神定息,千万不能心存杂念。

萧洪听到何庆山这样提示,恍惚有些明悟的感觉。其实,此刻的他并不记得,为了能让奎尼明白梦境程序如何工作,曼洛可真花了不少时间为他讲解。如果他能像曼洛说的那样,想办法让自己大脑皮层中的兴奋点稳定下来,那么,施展这些法术其实也并不困难。

何庆山又提到了符咒灵验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要看施法之人的“内炼功夫”如何。

其实,这个所谓“内炼功夫”的真正意义,就是梦境玩家不断训练自己,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保持稳定,让梦境程序能够顺利识别。

上一次,何庆山因为时间紧迫,没有来得及向萧洪解释,什么是“道中之道”。而这一次说起“内炼功夫”,得知萧洪这一段时间以来,修炼效果不佳,何庆山才又将这“道中之道”多说了几句。

那经文中说:“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

何庆山说,首先要明白,所谓“道”,指的是什么?而这句话,就是教给修行之人,应该如何去明悟,“道”到底是什么。

何庆山说,那个“道”,说的就是宇宙之初的状态。

宇宙万物的形成,总共经历了五个阶段,这就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宇宙演变为“太极”之后,又进一步变化,生成了“两仪”和“三才”。

这个变化的过程,具体说,就是——“道生一,一炁[qì]之混沌也;一生二,二仪之清浊也;二生三,三才之人伦也,然后三生万物。”

萧洪听何庆山说起“一炁之混沌”,开始还以为,那个“一炁”的“炁”字,就是“吸气呼气”的“气”,后来听到何庆山解释,这才知道,这个“炁”,说的是“先天一炁”的“炁”。此“炁”,非彼“气”也。

何庆山说,这个“先天一炁”,指的是,在天地产生之先,混沌未开、清浊未分之时,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

萧洪心想,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是没能说明白,这个“先天一炁”到底是什么啊?刚想追问,却听何庆山说:“这个‘先天一炁’,与那代表宇宙之初的‘道’一样,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萧洪的问题被截了回去,但是他却在脑海中又好好回忆了一下。

既然何庆山说到“宇宙之初”,他便想起了魏凌峰所说的“虚无”。魏凌峰所说的,“无形无象,寂兮寥兮”,与何庆山所说的“混沌未开”,恐怕就是一个意思。而何庆山居然又把这种状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五个阶段,实在是太复杂了……

不过,何庆山所说的“道”与“一炁”、“二仪”、“三才”,那不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这个说法,也比《道德经》复杂……

魏凌峰与何庆山的两种解说方式,看似道理相通,仔细一想,却又是各有各的说法。对此,萧洪并不觉得奇怪。因为,相似的情况,他也算见识过一些。刚来玉虚宫时,众人对这玉虚宫风水的解说,不也就是这样?

“这个……”萧洪说,“要是说起来,倒是有些神秘……”

“嗯,确实是这样,所以才说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嘛!”何庆山点头道,“对于这样的道理,若是想要明悟,更要讲究方法。那‘一念不生,万物俱寂’,说的就是,明悟‘道’的方法……”

“哦……‘道’,就是宇宙之初的‘虚无’,这个意思不是挺清楚的嘛?明白了这个‘虚无’,也就明白了‘道’,还需要什么样的明悟方法呢?”

“那是你还没有深入探究这个道理。”何庆山说,“譬如,当我们去体悟‘道’所代表的那个‘虚无’,是不是要以自己的‘心念’去体悟?既然有此‘心念’,又怎么会是‘一念不生’?既然做不到‘一念不生’,又如何体验‘万物俱寂’的‘虚无’?”

萧洪被何庆山这样连问几个问题,不由一愣。

何庆山又接着说:“……反过来说,如果真的做到‘一念不生’了,那固然是‘万物俱寂’;可若是连这‘心念’都已不在,又是谁在体悟‘道’?”

萧洪想想何庆山提出的问题,觉得挺有道理,正要好好琢磨琢磨,却听何庆山又说:“这些问题我已经想过很多次,却还是没有答案。所以,你也不用多想,等这几天有了机会,好好问问师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