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血染皇城(1 / 1)
求推荐!求收藏!
*
声音在夜空中轻轻地飘dàng),马可儿收回了目光,望向了对面的五千人,目光变得冷厉!冷冷地说道:
“这会儿,估计皇城内一定很闹吧!”
皇城!
内城前!
“皇上驾到!”
董宋臣尖利的声音在夜空中回dàng),话音未落,却见内城之外广场上的信王赵孟关将手中的长剑向着内城方向一指。耳边就传来了一声厚重的声音,如同金属般相撞:
“上弓!”
一阵整齐的盔甲抖动声,数万人整齐地从箭壶中抽出长箭,张弓搭箭,瞄准了城墙上的卫军。
“放!”
一声爆喝!万箭齐发!
“父皇小心!”
“皇上小心!”
太子赵禥和董宋臣二人急忙扑到了宋理宗的上,将宋理宗压在了下。而一直跟在宋理宗后的那两个人,跨步上前,那道士“苍啷”一声拔出了长剑,站在了宋理宗的右前方,一把长剑舞动开来,在夜色中如同一轮皎洁的月光,将来的长箭悉数挡在了外面。而那个穿着普通的老者则一双大袖舞动开来,如同两支铁鞭,又如同两条巨龙,来的利箭竟然没有一支能够突破进他的两只袍袖。
可是城墙上的卫军却没有那么幸运,数万支利箭已经遮蔽了天空,如同一座箭山当空压了过来,瞬间就有数十人被成了刺猬,一具具尸体无助地倒在地上,城墙上染红了鲜血,还伴随着无数受伤的士兵凄厉地惨嚎……
马天骥躲在城垛的后面,亲眼看到就在这西城军第一轮箭雨之下,他这精心训练过的,在自己心中一直觉得并不输于东西两个军营的精锐之师就损伤惨重。
这西城军配备的弓弩太厉害了,尤其是站在最前沿的那些士兵,使用的竟然是神臂弓。那神臂弓是大宋工匠几代人研制而成的国之利器,曾经数次在和蒙古骑兵的交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这些没有和蒙古军队交过手的卫军又如何是这神臂弓的对手?
一个个卫军只好躲在城垛之后,将盾牌遮挡在头上,祈祷着这箭雨早一点儿停下来。
“攻城梯!上!”
城下又是一声大喝,在骑兵之后迅速地冲出了八队步兵,扛着攻城梯在一轮又一轮的箭雨掩护下,向着城墙跑了过来。
城墙上的卫军也想要站起来还击,可是刚刚lou出一个头,就被无数的利箭穿,喷鲜血的尸体摔倒在地上。
马天骥双目已经赤红,大声地喝道:“卫军分成两队,一队手持盾牌站在前面挡住对方来的箭,另一队站在盾牌之后,箭反击。”
卫军迅速地站成了阵型,在城墙上瞬间竖起了一排盾牌,如同一道钢铁城墙。在盾牌后面的第二排卫军,急忙张弓搭箭,在盾牌的缝隙中向着城下反击着。
可是,西城军本就在人数上占着优势,再加上神臂弓的助力,压得城墙上的卫军根本就没有还击的力度。就是出的箭也是毫无目的,而且那西城军过来的漫天利箭,还不时地从盾牌的缝隙中入进来,无地收割着一条条卫军的生命。
并且那攻城的步兵在强大的箭雨的帮助下,很快地就爬上了墙头。不过,也是因为西城军的步兵攻上了城墙,西城军的弓箭手害怕误伤到自己的人,随即也停止了击。
城墙上的卫军刚刚松了一口气,便看到了已经登上城墙的西城军。立刻拔出了长剑和西城军战到了一处。
“咻”的一声,一支长箭从西城军中来,一箭穿了一个将领的眉心。那个将领连哼都没有来得及哼一声,就摔倒了马天骥的面前,临死的时候,还瞪着一双死鱼眼看着马天骥。
马天骥的心脏狠狠地一抽,抬头看了看不时倒下的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卫军,再低头看了看仍然望着自己的那一双死鱼眼,马天骥有些傻了!
一个西城军砍到了一个卫军,向着发傻的马天骥冲了过来,手中的长刀划出一道亮光劈向了马天骥的头顶。一个卫军突然出现在马天骥的前,根本没有躲避那西城军劈下的长刀,而是双手握着一把长剑狠狠地刺向了对方的膛。
“噗!”
挡在马天骥前的那个卫军的脑袋一下子被劈成了两半,鲜血溅了马天骥一脸。而同时那个卫军的长剑也cha进了那个西城军的膛。
那突然溅了马天骥一脸的鲜血令他惊醒了过来,看到前的卫军为了救自己,脑袋被劈成了两半,马天骥突然从那个卫军的后跳了出来,抡起手中的长剑狠狠地劈向了那个还没有死透的卫军。
“唰”的一声,削掉了那个西城军的脑袋,马天骥厉声喊道:
“兄弟们,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卫军看到自己的大人如此勇猛,立刻从心底涌起了斗志,齐声高呼,拼死地向着西城军杀去,竟然就这样将西城军攻上来的士兵给压了回去。
“必胜!”
“必胜!”
卫军兴奋地高呼。高呼声未落,耳边只听到整齐地一声嗡鸣。如同千百个马蜂窝被捅了,巨大的嗡鸣声震人心魄,那是弦声,弓弦的声音,拉满的弓弦出利箭的声音。
“咻咻咻咻……”
无数的利箭组成了一道铁墙,飞上了城墙。这一波箭雨十分地突然,让在欢呼的卫军一下子倒下了一千多个。
惨叫声!城墙上到处都是绝望地惨叫声!很多人就算在死前地最后一刻,都还不明白:
“这到底是为什么!信王为什么会造反?他怎么敢造反?”
马天骥的眼睛已经完全红了,拼命地将自己边的卫军踹倒,声嘶力竭地大声呼喊着:
“蹲下,蹲下,快蹲下,全都他妈的给我蹲下!”
马天骥趴在城垛的底下,抬头望着天上不停地飞过的箭矢,又转头看了看后面被董宋臣和太子赵禥压在下的皇帝宋理宗,心中不泛起一片苦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