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非理性选择——感觉可以,就会选择(1 / 1)

加入书签

第九节 非理性选择——感觉可以,就会选择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董晓孝

第九节 非理性选择——感觉可以,就会选择

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假定人对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所有选择都要进行价值计算,然后择其最优者而行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些非理性的事情,例如:

看到商场举行各种促销活动,就会不由自主狂买各种打折商品,结果信用卡严重透支。某个新楼盘价格卖到12000元/m2的时候,人们会为买到10000元/m2的房子而高兴不已,尽管曾经因为嫌8000元/m2太贵没买而后悔。再如,同样的药,我们宁可买30元一盒的,而不要10元一盒的,尽管它们的疗效是一样的。

这些看上去习以为常的消费现象表明人们的认知活动存在着局限。

人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感觉信号进行接收、判断、转换、提取等一系列信息加工与处理的过程。然后,经由这个判断得出结论。问题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时,信息本身可能是不充分的,有些条件也是不确定的,而且还会受到当时各种约束条件的影响,例如时间、财力、精力和个人偏好等诸多因素,所以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消费决定。

在条件不确定、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人们习惯性的认知方式有两个特征:一是第一印象的锚定;二是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往往会对消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件商品,首先接受的是第一眼看到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就是消费的“价格锚定”。锚定是人们估测某个事物时的起始值。在以某些特定数值为起始值的基础上,人们再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才能得出满意程度最大的决策。

但是,由于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直觉性的,因此“锚定”的过程也往往存在着非理性的方面。

在商业运作中,当企业要推出一种新产品时,为了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销售部门的产品推广计划通常要精确到商品摆放的位置,包括摆放在哪一个货架,具体放在哪一种商品的旁边。例如,一种新饮料要面世,应将它放在货架上与消费者目光平视的高度上。在这种饮料的两边,左边放可口可乐,右边放百事可乐。如此一来,人的消费决策很容易受到旁边两种知名饮料的“锚定”作用,该饮料的高价政策也就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相反,如果将该饮料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与价格十分低廉的饮料摆在一起,即使口感很好,品质优良,但很可能难以被消费者认为是一种好产品。

“锚定”能够引导消费者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形成一系列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另外,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选择性同样是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发生的,它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把某些与需要和偏好吻合的刺激信息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有目的的组织加工的过程,简单点说就是,人们关注的事物,往往是自己希望看到的事情。

在经济行为中,人们同样会把“知觉对象”和“背景”区分开来,从而进行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一些商家聪明地利用了这个认知原理。例如展示银饰品时,大部分商家会用黑色的衬布,以增加银饰品被突出关注的概率。这同时也表明:人们的非理性选择是可以被有目的地加以引导的。

人们表现出了让主观感觉引导经济行为的一面,这本身并不符合人们的预期。因此,当你再次“自我感觉不错”时,你应该先停下来,并反问自己:“这真的有价值吗?”这样就能避免“跟着感觉走”导致的冲动行为和负面影响,并做到“三思而后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