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与幸福——理性人的行动目标(1 / 1)
效用与幸福——理性人的行动目标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董晓孝
效用与幸福——理性人的行动目标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专有词,它能够从人的**出发,进行有效地心理剖析,从而更深入地解析人的经济行为。
我们知道,在大多数涉及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他们的行动指标。当一个理性人面对多种选择的机会时,又该如何权衡利弊得失,挑选出对他最有利的机会?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选择的目标。
那么,试问一个人选择的目标是什么?
“幸福!”经济学家如是回答。对这个答案,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异议。
的确,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的本能,也是天性。
但是,幸福是什么?如何定义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在一些经济学家眼里,幸福很大程度上可以与效用划等号——当效用得到了最大化,幸福指数也就达到了最高值。通俗地理解就是,人的行为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追求最高数值的幸福感。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正确的行动路线,必然是对所有人愉悦度与痛苦度最佳权衡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就意味着效用的最大化。
严格地说,“幸福”与“效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幸福这个词一般与积极的情绪感受联系在一起,而效用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尽管效用和幸福并不随时挂钩,但两者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产品获得效用来追求幸福。对此,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
从上式中显而易见,效用与幸福成正比,而与**成反比。所谓“效用”,是指人们从产品消费或闲暇享受中得到的愉悦和满足程度。显然,人们从产品消费或闲暇享受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越高,人们就会越感到幸福;或者,在效用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越小,他们的幸福感也就越大。
概括地说,幸福指数就是人们**的满足程度。**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中国有句俗语“饱汉不知饿汉饥”,说的是饱汉吃饱不饿了,他的**也就满足了;而饿汉还没有吃饱,感到饥饿难耐,**自然没有得到满足。因此,**是不足的感觉和追求满足的愿望之间的统一。
人有七情六欲,经常会在**的满足与不足之间徘徊。知足者常乐,而不知足才有进一步的追求。前者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后者是指人的一种**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永远也达不到完全满足的时候。人的**有时候是无止境的,而这种**能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例如亨利·福特对汽车产业的毕生追求,不但创立了享誉百余年的福特汽车公司,而且使轿车在短短几十年里,从极少数人的“奢侈品”,普及到全球各地的千家万户。
人类正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各种**,才不断奋斗、创新。如果给定一个人的**,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就相当于追求最大的效用。因此,经济学家们常常将效用最大化作为理性人行动的目标,并分析人们如何达到最大的效用。
追求幸福的道路之一,就是努力创造财富。但是,给定了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会越大,而**得到的满足程度却越低。通常情况下,**越小,则**得到的满足程度就越高。由此可见,追求幸福的道路之二,就是节制个人的**。
综上所述,人们要追求最大的幸福,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要适当地节制个人的**。只有做到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幸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