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货币边际效用——投入最小化,效用最大(1 / 1)

加入书签

第六节 货币边际效用——投入最小化,效用最大化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董晓孝

第六节 货币边际效用——投入最小化,效用最大化

在一个农贸市场里,开着两家水果店。李小姐经营的水果店生意红火,人们都愿意去她店里买水果,大多是回头客。而走道对面王先生的水果店却生意清冷,顾客寥寥无几。为此,王先生十分困惑:我的水果质量不比她的差,价格也一样,服务态度也很好,为什么我店里的生意没有她的好?

于是,王先生就注意观察李小姐是如何经营的。经过一段时间,王先生终于发现李小姐做生意的秘密。原来,李小姐总是额外送顾客一些水果。例如,一位阿姨花20元买了5斤鲜橙,李小姐在给阿姨装袋子的时候,总是会从鲜橙筐中拿起一个鲜橙送给她。这样,阿姨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以后还会再来李小姐的水果摊。

在这个小故事中,李小姐做生意的秘诀似乎十分简单,而且也十分有用,事实上,这里面蕴含着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她充分利用了货币效用的原理。

众所周知,人们在消费商品后心理上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感,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效用”。人们每多消费一个单位量的商品,就能多获得一些额外效用,这些额外效用就叫做边际效用。故事中的李小姐给顾客的那个额外鲜橙就是边际效用。

同理,货币也具有类似的边际效用。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因为货币可用来交换多种商品,货币的效用可随时转化为其他种类商品的效用。也就是说,货币的边际效用并不是递减的,而是恒常不变的。从经济学角度看,货币边际效用不变解释了世界上没有人会嫌钱太多的原因——“一分钱一分货”,更多的钱就意味着能购买更多的商品。

那么,货币边际效用为什么会不变呢?原因在于货币固定充当交易媒介的物品。换言之,拥有货币就相当于拥有任何一种物品,这是其他物品所不能办到的。因此,消费者总是把需要支付的货币调整到能给他们带来最高边际效用的物品上。

假设我们不考虑货币,在直接以物易物的经济中,一个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选择总是要求两种互换物品的单位交换边际效用相等;而消费者口袋中的货币,又总是可以调整为其中任何一种物品;结果,只要该消费者始终处于最优的消费额状态,那么他的货币效用就一定是一个常数。

这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的特点为:对于收入水平不同的人来说,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同;就同一个人来说,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同。

通常情况下,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或其他因素的变化使得其边际效用递减,而一单位的货币的效用可以等价于消费者所缺少的,或者说是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大效用的商品。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效用低的商品通过货币媒介来交换一种效用更大的商品,而这两种商品的价格却是一样的,即消费者需要付出的成本是等价的。这时,消费者显然不愿意付出同样的成本。

举个例子,一个包子一块钱,一个矿泉水一块钱,当你吃了几个包子后,已经不太饿了,但你口渴了,而你口袋里只剩下一块钱了,这时你是愿意拿这一块钱去买一瓶水还是再买一个包子?即使你还要买一个包子,往往也不愿意付出一块钱。

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消费货币带来的效用并不是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购买并消费其他商品间接体现出来的,这体现了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边际效用不对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一些启示意义。例如,香港政府实行“高薪养廉”政策,防止公务员贪污**。对于“高薪养廉”这一政策,如果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是永远贪婪而没有止境,那么无论多么高的薪水,也难以实现公务员的廉洁自律。如果不能在制度上对贪污**形成有效的制约,“高薪养廉”就很难实现。可见,只有建立更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才能有效解决贪污**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公务员廉洁自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