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悲观策略——不是最坏,但也不是最好(2 / 2)

加入书签

悲观策略与乐观决策法相反,采用悲观策略的决策者往往对未来持悲观的看法,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自然状态,即事情会向最坏的一面发展,因而在决策时从事情发展的“最坏结果”着手,选择在“最坏状况”下能获得最大收益的方案。例如以下的“新产品生产计划”的案例:

某公司计划生产一种新产品。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有四种可能:需求量高、需求量一般、需求量低。虽然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还无法预测,但产品策划人员还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了三种生产方案,即新建生产线、改建生产线和外包生产。

假如该产品计划生产5年,每一种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5年内的预期损益。

那么,悲观的决策者会从自然状态最坏的角度,即“需求量低”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需求量低”的情况下,新建生产线会造成1000万元的损失,改建生产线会造成200万元的损失,而外包生产却可以获得200万元的收益。三者相比较而言,外包生产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决策者会选择“外包生产”的方案。

在这个案例中,决策者选择“外包生产”的方案,即使遇到市场不景气,出现最坏的情况,公司也依然可以获得200万元的利润。这就是“悲观策略”的优势所在——选出“风险最低”、“最安全”的决策方案。

不过,我们还要清楚一个事实:用悲观策略选择的方案,虽然不会让我们在“万一”的状况下遭受巨大的损失,却也不会让我们在自然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例如在前面所述的“新产品生产计划”案例中,如果新产品在投入市场后,市场反应不是最差,而是良好或者非常好,处于正常销售或畅销的状态,那么“外包生产”的保险方案就会让公司与巨大的利润“擦肩而过”。

这种现象在个人股票投资上的表现是,保守的人因相信“股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的警言而把钱存入银行,不料却遇到了牛市,股价一路飙涨,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的口袋越来越鼓,而自己的口袋里只有少得可怜的存款利息,懊悔地埋怨自己“没眼光”。

如果你是一个股民,你是愿意认赔呢,还是愿意承受自己“没眼光”?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赚不到钱并不会让自己的经济遭受损失,但是赔了钱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因而承认自己“没眼光”远比认赔要轻松得多。然而,事实却与此截然相反——赚不到钱的人总是比认赔的人还要痛苦。

当投资失败、亏损时,投资者可以用很多方法把失败的责任转移给市场,自己只分担很少责任甚至完全不用承担责任。但是,当投资者害怕遭受损失而没有参与投资,在观望中眼睁睁地看着大量的金钱落入完全不如自己的人的口袋时,他们也同样会感觉到失败,但这种失败却无法归咎于市场。因为市场并没有做什么事情,只是向所有人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自己没有好好利用机会。这样,他们就无法用合理化的方式消除痛苦。

总之,悲观策略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投资方法,但其代价可能是“更加后悔”。是否用它进行决策,决策人应该“三思而后行”。思考后才进行的决策,不管结果多么令人丧气,都不要后悔。毕竟,从更长远角度来看,你还有很多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