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认同——谁是领导者由群体来决定(1 / 2)

加入书签

第二节 社会认同——谁是领导者由群体来决定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二节 社会认同——谁是领导者由群体来决定

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期待不同的领导特质,所以没有天生的领导者,是否会成为领导者,要由群体来决定。这与社会心理学家塔杰菲尔和特纳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只有最能够被群体成员认同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领导力,成为统领群体的领导者。

所谓社会认同,是指个体把自己定义成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对作为该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产生认同。一旦社会认同出现,个体的言行就会试图与他所属群体的规范——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

比如说,在一个企业中,当纸质化审批程序已经建立起来,各部门已经习惯了这种审批程序时,如若要推行电子化审批,很多部门都会排斥或者不愿意做。因为纸质化审批无形中已成为了该企业的一个群体规范,大家形成了这个认同之后都不自觉地服从于这个规范而不愿意主动去违背。这时就会形成各个部门都在观察其他部门,看他们改不改的现象。

从社会认同的观点来看,群体的存在乃是一种心理的存在,群体中的人们依据某种特征——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界定特征——而分享着一种关于自我的观念。也就是说,群体规定着自我。因此,某一群体的社会价值或身份,就成为自我的社会价值或身份。

当群体成员形成了对所在群体的认同之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排外心理,即对不属于本群体成员或与群体大多数成员持相反意见的人进行排斥或挤压。这种心理对领导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是相当直接的,若一个人不被群体接受,不能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他几乎就很难发挥其本身的影响力。

比如,作为一方领导,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后,在技术性工作或程序性工作上还可以处理妥当,但一涉及到决策问题,村民的认知调节、矛盾纠纷的调节等问题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得不到广大村民的呼应。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经验有待加强,同时也反映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缺乏社会认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