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16岁割席拒友的学者(1 / 1)

加入书签

管宁——16岁割席拒友的学者

2018-04-15 作者: 蔡践

管宁——16岁割席拒友的学者

管宁,三国时人,著名学者。少年好学,家境艰难,有读书为国为民的思想。

管宁出生在三国时期,他1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亲戚们都很关心他,有的送来了衣服,有的送来了粮食,他坚决不收,决心要完全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意愿,打点行装到外地去寻师访友,学习知识和本领。管宁在外地一边替人干活,一面寻找老师。他白天一有空闲,便去寻访,终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管宁见这位老师有很多学生,就决心留下来学习本领。同学们对人和善,见管宁远道而来,都很关心他。其中有个名叫华歆的同学与他特别好。两人情同手足,难分你我。

学习的时候,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休息的时候,他们一起翻地种菜,挑水施肥。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院锄地,忽然从地里刨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来。管宁不为钱财所动,装作没看见,依然埋头锄地。华歆看见了黄金,两眼睁得大大的,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马上把那块黄金拾起来,擦去泥痕,往自己的怀里揣。

可是,他看见管宁还在专心锄地,感到很惭愧,只得把已经揣进怀里的黄金掏出来,丢到地边去,仍然跟着管宁一起锄地。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并排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门外响起了一阵锣声,原来是一个大官从此经过。华歆一听见锣声,就东张西望,心神不定了。又过了一会儿,他终于经不起诱惑,丢下书,跑出去看热闹了。那个大官坐着八抬大轿,带着一队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华歆看得眼都红了,直到轿子走远了,他才回来。他看看管宁,依然在席子上用功读书,他觉得不可理解,于是大声说道:“刚才那位大官乘坐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真有气派……”

他见同学们只顾读书,对他的话没有兴趣,于是提高嗓门,重讲一遍那个大官的排场,然后无限羡慕地说:“将来我要是做了官,也一定要坐这样的八抬大轿,仪仗队的人数还要多一些,比他更威风!”

管宁听了华歆的话,望着他洋洋得意的样子,立刻拿起一把小刀,把他们坐的席子割成两半,然后对华歆说:“看来,你是为做官发财而读书,没有一点为国为民的思想。现在我才知道,你我志向不同,成不了好朋友。以后咱们不必坐在一张席子上了,各人读各人的书吧!”

王戎——捉贼识苦李的神童

王戎,西晋人,著名学者,是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宰相。自幼勤奋好学,3岁捉贼,7岁识苦李,被人们称为神童。

王戎3岁那年,元宵节晚上,家人背着王戎去看花灯。大街小巷,到处挂着式样精巧、竞放异彩的灯笼。十字路口更是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家人背着小王戎看了很久才挤出人群。小王戎看到家人背着他向一个僻静的小巷里走去,觉得很奇怪,低头一看,呀!背他的竟是一个陌生人!他想起父母说的有拐卖小孩的贼。心想这人定是个贼,趁看灯拥挤,人们不警惕,便把自己弄到他的背上。

小王戎心里害怕,可是他没哭也没叫,不声不响地把自己小辫上的红头绳解下来,在贼的帽子上悄悄系好。等穿过小巷,到了另一条人多的街上,王戎就高喊起来:“快捉住他,他是贼!”那个贼吓了一跳,丢下王戎,钻进人群里逃跑了。正在这时,几个巡夜的官兵来了。他们问王戎那个贼什么样子,王戎说:“我在那个贼的帽子上系了红头绳,快去捉他!”王戎被送回家时,那个拐卖小孩的贼也被捉住了。王戎7岁时,有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到临沂城外去玩耍。

此时正值农历6月,太阳**辣的,他们走了一段路,觉得都口干舌燥。突然,走在前面的一个伙伴高喊起来:“看,前面李子树上有李子!”王戎抬头向前一看,果然在路旁有一株李树,树上结满了红色的李子,沉甸甸的李子把枝条都压弯了。“快去摘李子吃啊!”伙伴欢呼着向李树奔去。王戎站着没动。“快去摘李子吃啊!”有个伙伴拉了他一把。“别高兴,那李子是苦的。”王戎说。“胡说,你怎么知道的?”伙伴瞪了他一眼。

“因为……”王戎话未出口,那小伙伴也奔到李树下去摘李子了。最先跑到李树下面的小孩,跳起来摘了一颗李子,忙塞进嘴里嚼起来,可是立刻又皱起眉头,“呸、呸、呸”直往外吐。小伙伴们看了都觉得奇怪,于是上前问道:“怎么了?”“又涩又苦,呸!呸!”那个小孩说。这时,王戎已走到李树下,他说:“我跟你们说李子是苦的,可你们不相信。”“你没吃,怎知这棵树上的李子是苦的?”一个伙伴奇怪地问。“你们想一想,这棵李树长在大路旁,每天有那么多人从这里经过,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摘光了。现在树上还有这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了。”小伙伴们听了王戎的话,都连连点头。纷纷称赞他爱动脑筋分析问题。

王戎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并未因人称自己是神童而沾沾自喜。长大后,成为博学多才的学者,是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当官后,因办事公平清廉高效,很快便官至宰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