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1 / 2)

加入书签

第六节

2018-04-15 作者: 王宗仁

第六节

狗咀嚼着日头,太阳掉下来的碎片意外地变成了缕缕笑容。日寇突然改变了策略,变直接武力侵占为主要采取政治谋略,即策动华北自治运动,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恶人的美梦做得总是格外甜蜜,而且有时还能得以实现。只是为了过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实现”是昙花一现。日军已经取得了他们实现华北自治的第一步胜利:扫清障碍。他们得意忘形,跃跃欲试地向第二个步骤逼进:选择屈从于日本的角色,成立华北自治政权。

说穿了,鬼子需要一个由它们自己操纵的傀儡。

谁是这个对象?

宋哲元。

日本人瞧上了他。

蒋介石也在物色他在华北的人选。在经过多次的筛选、比较之后,最后也把目光落到了宋哲元身上。

当年的一个日本战地记者,对宋哲元的外表作了这样简洁的描写:“他矮个,发胖,身穿中式服装,光头,留着中国式胡须。身长五尺开外,体格魁梧,显示出山东出身的军人风采。”

宋哲元留给许多人很深的印象便是这“光头、胡须”,有的时候头上还扣一顶瓜皮帽。日本记者没有把这个富有个性的帽子写上一笔,实在是个遗憾。

他是一级陆军上将,是冯玉祥的主要将领之一。1885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县,字明轩。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著名的“北京政变”后,脱离了直系军阀,将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第二集团军,宋哲元历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第29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平津卫戍司令、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任过陕西省主席、河北省主席、冀察绥靖公署主任。

早在1921年,宋哲元在冯玉祥麾下当旅长时,就出类拔萃,与其他4个旅长张之江、李鸣钟、鹿仲麟、刘郁芬,被人们称为“五虎上将”。1929年,在蒋介石与冯玉祥的矛盾公开化后,宋哲元等10名国民党将领通电冯玉祥和阎锡山,谴责国民政府。宋哲元等被国民政府下令通缉。蒋介石的军队五路出兵,向冯军压来。于是爆发了中原之战,冯军败退,宋哲元被迫率兵退入陕西。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组成反蒋联盟,经过5个月混战,再度失败,宋哲元也失去了实力。

纵观宋哲元的历史,最闪现光彩的一页,莫过于长城抗战了,他的“抗日英雄”的称谓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赢得的。从1933年2月底开始,日军进攻热河,占领承德,接着向长城各口进军,到5月31日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塘沽协定》,长城抗战方告结束。在长达3个月的激烈战斗中,宋哲元和29军的官兵们浴血抗敌,万死不辞。一度,敌我双方争夺高地,形成对峙,连日激战,伤亡惨重,久攻不下。宋哲元和副军长秦德纯以及师长冯治安、张自忠亲临最前线指挥作战,用夜战、近战出其不意地打击日军,击毙击伤敌人百余名,并缴获大批武器。在数个月的对峙中,宋哲元率领部队坚守阵地,始终未被日军突破。战斗至4月中旬,日军突然打开了友军的防守阵地,使宋部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迫使宋部不得不撤退到通州,于是,日军攻占了长城各要隘,并直逼北平城下。

后来,宋哲元在回忆长城战斗时,这样形容将士们的杀敌士气:

“29军的将士早就对日军憋着一口气,杀起鬼子来就像砍瓜切菜一样,好利索!”

每每提起在长城战斗中牺牲的官兵,宋哲元心里就很痛惜,他多次告诫自己的部属:我们有幸活着的人应该把他们未了的事情分担一些。他总是尽量要求自己这样去做。

宋哲元对待**的态度一贯很明朗:他赞成**但不赞成“剿共”。他常说,**在中国成不了气候,主张“枪口不对内”,“中国人不杀中国人”。对**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不主张进行血腥镇压,但也不愿意在他的地盘上出现这样的运动。

在与日本人交往中,宋哲元很有分寸,因为他怕国人骂他是汉奸、卖国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