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私谈(2 / 2)

加入书签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干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兴冲冲人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这个计策当然可用,但戚将军为什么是这样的神色来说这个办法?战长风一转念间,突然满脸通红。

公孙鞅与公子行是旧交,所以能行此计,但战长风与阮红棉可不是什么朋友之交,要想行此计,只能利用阮红棉对战长风的感情,换句话说,戚将军是想要战长风色诱阮红棉!

怪不得戚将军选择众人都休息的时候,独自来到战长风的帐内和战长风谈这件事,怪不得他这样一付神色,他心里很清楚,这是要战长风色诱阮红棉,往大里说,这算是玩弄女性感情,往小里说,这也算是涉黄了。

战长风一时无语,心中也是十分的难堪。他可以痛快的答应去冒险,去赴死,但这个要求,可实在有些。。。。。。

戚将军自然知道战长风为什么沉吟,他也不出声,只是在那低着头等待着,不敢直视战长风,如果有人突然进来,只怕会以为是战长风在训斥戚将军呢。

战长风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一笑,说道:“没有国,哪有家?个人的荣辱是建立在国家完整的前提下的,为了国,这点小事我还没什么问题的。戚将军放心,我自会与阮金钢相会,只是,到时还要将军做好计划,以便成事。”

戚将军猛的抬起头来,又深深点下头去:“这个一定做到,战将军放心,只要你诱得出阮金钢,本帅一定全力配合。”

送走了戚将军,战长风呆坐在桌前,良久不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取出纸笔,开始给阮红棉写信。

这一封信足写了一个多时辰,写废了七八张纸。如果你打开那些纸来看,会发现那上面有情诗,有情话,但最后却没有一张纸上写的是完整的。

战长风真的很为难。他也知道,除非色诱,否则阮红棉是不会动心来与他相会的,但这色诱之事,写的太真,他感觉对不起在家里痴痴的等待着他的小丽妹妹,写的太假,又诱不得阮红棉,写到后来,他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了。最后,他写在纸上的只有短短的一行字:明日掌灯时,相约城左五里树林处,我独自一人等你。

写罢,他就将这封便条不象便条,信不象信的东西装入信封,差手下的心腹卫士送到对方营中去。

打发了卫士,战长风仍是坐立不安。他一时心里想着,这实在是够可耻的一件事,一时又想着,两国相争,谈什么道德?一时希望卫士没有见到阮红棉,一时又希望阮红棉答应他的要求,他在帐中走来走去,听着外面传更之声已是三更,卫士仍没有回来,心中更是烦燥。

外面传来脚步声,不待卫士出声,战长风已经叫道:“进来!”

卫士走了进来,一脸喜色的将一封信递给战长风。

战长风接信在手,抽出信纸看去,见那上面却是一首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将欲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战长风呆呆的看了好一会儿,突然长叹一声,吩咐道:“睡觉!”

次日,表面上看,汉军大营中仍然是一片寂静,休息在继续,但实际上,戚将军和几位统军的常将军却是异常的忙碌。按照战长风的计划,他要独自前往城左的小树林,但随身携带着烟花,一旦阮红棉抵达,战长风就放起烟花来,此时汉军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主力,四万五千人众虚攻安南军营,另一部分一千人众,将阮红棉包围拿下,如果不能抓活的,就是死的也成。

当晚,近掌灯时分,战长风独自一人站在城左的树林之中。他现在的心情十分平静。一切都已经开始了,信也发出,阮红棉也同意赴约,那么,他不会再去思考这样做是不是不道德,因为他已经不能回头。

父亲被抓时,他为此极为焦虑,甚至因此整夜无法入睡,后来,他问了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这件事能退回去不发生吗?答案是:不能。第二,现在这样焦虑是否对解决这件事有帮助?答案是:没有。第三,不去理会它,安心睡觉是否会对这件事带来危害?答案是:不会。

从那以后,他就一直睡的很香。

这不是他不关心父亲,而是因为他很冷静,他知道自己即使一年不睡,也换不回父亲一天的减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