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泾河定策(1 / 2)
第33章 泾河定策
2018-04-14 作者: 骑都尉
第33章 泾河定策
汤振贪功冒进,落得个惨败而归。要不是有江湖侠士一叶知秋的解救,恐怕汤振现如今已经死在流寇刀下了。
从林克口中洛川得知这一叶知秋原名叫做叶若秋,是南海神尼的最小的徒弟。虽然排行最小、年龄最小,但是叶若秋比起她的师姐们却是不遑多让。叶若秋很小就行走江湖,南海神尼这些年都在闭关修炼,很难见到她的身影。但是叶若秋却常常出没在江湖的各个角落。打抱不平、解救苦难之人,倒是落得个狭义之名。叶若秋冷艳寡言,面如寒霜,就像是九天圣女一样圣洁无暇,叶若秋在武林中人是圣女一般的存在。其中当然有七师南海神尼的影响,但是她自己后天的努力却也是不可忽视的。
流寇依旧存在,前几天在莘庄一带活动,说明这股突厥流寇已经来到了泾河镇附近。这让洛川激动莫名,本来他就打算拿这些流寇做练兵之用。
本来他还想着跟县尉李祯求个情让自己出去会会这股流寇,但是汤振事情一出,恐怕李祯是很难答应了。自己也只能像汤振一样冒一次险了,汤振的惨败在洛川看来主要是汤振太过盲目自大、轻视敌人。再加上以软碰硬造成的,本来突厥人擅长的是奔袭骚扰,而大汉军队擅长的是防御。而汤振却一己之短攻彼之长,不败才怪。
历史上宋代是个比较纠结的朝代,宋代实行的是重文轻武,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吸收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中央集权制度。无论是钱还是兵都由中央控制,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发生。但同样的这样造成地方势力太弱,要知道宋代北边有契丹、蒙古,西北有李元昊的西夏,西南有不时来骚扰一下大宋边境的吐蕃,还有那不辞辛苦每年都来抢点物资的大理。总之一句话,宋代艰难啊!
宋代兵多,但那指的是中央。宋代边境狭长,需要防御的敌人数量也多。但是宋代军队战斗力羸弱,打不了硬仗,所以宋朝皇帝只能委曲求全,靠着岁贡、软弱过日子。
后来在宋代仁宗一朝诞生了一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宰相范仲淹。这老哥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曾经在西北担任边帅有五年之久,主要任务就是防御李元昊的西夏。后来李元昊被其子宁林格割鼻,流血过多而死。宁林格后来因弑父之罪被处死。之后李元昊皇后的弟弟没藏厄宠坐收渔翁之利统治西夏多年。后来不敢做傀儡皇帝的李元昊之子李谅祚杀了没藏,西夏再次姓了李。
西夏骑兵擅长奔袭,而宋兵擅长的是防御,宋兵缺乏和西夏骑兵决战的能力。所以,范仲淹便开启了一个浩大的工程,那便是修寨工程。在范仲淹做边帅德五年里,很多后人认为范仲淹是失败的,因为范仲淹从来没有一次主动攻击西夏人的战役。
殊不知盛名之下无虚士,范仲淹之所以不主动和西夏人发生决战,那是因为范仲淹看到了敌人的长处,也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一方擅长防御,正是因为范公的高瞻远瞩,自范仲淹之后西夏再没有占到过什么像样的便宜。因为范仲淹修的寨子就像是一把把刀插在西夏人的心脏周边,寨子与寨子只见相互呼应,牵一发则动全身。西夏人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西夏人要想侵略宋朝边境就必须面对他们最不擅长的攻城战,而攻城战是他们最不擅长的、最为恐惧的。而且西夏人必须把宋代设的寨子各个击破,只有这样才能完全破解范仲淹对西夏人的阻制。
无疑,范仲淹的这一壮举抓住了西夏人的命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