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回 屯粮之策(1 / 2)
赵王叹口气,“这原本是好事,只是新军耗费实在太大,青壮参军致使土地无人耕种只能任由其荒芜,民以食为天,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风调雨顺倒也罢了,一旦遇到灾害之年,必然引起民愤甚至是战乱,本王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形在赵国发生!”
赵王的担忧不无道理,战国时的耕种技术十分有限,虽然相比春秋时期大有改观,采用牛耕取代人力,耕地用的器具同样由木质改用石制或者铁制,百姓懂得施加肥料增加产量,即便如此依然是要看天吃饭,连年战乱,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用在兴修水利之上,年头好时能够多打一些稻米谷物,遇到灾荒或者战乱,粮食难免不足,一些商人更是趁机屯粮抬高价钱,没有粮草仗无法打,城池不能坚守,时间一长民心思变将会面临亡国之危。
赵括施礼道:“大王,赵括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王笑道:“这里没有外人,直言便是。”
“想要解决耕种人力,不如采取兵田制!”
“兵田制?”赵王眉头一皱,倒是第一次听到,兵田制不过是赵括随口说出,并无历史依据,“倒是有些意思,不知如何讲?”
“所谓兵田制,就是以百户为单位,农耕时分配到各地帮助耕种兴修水利,这样百姓的收成必然大大增加,荒芜的田地可以得到耕种,大王只需要从增加的粮食之中抽出一部分充作军用,军队的粮食同样可以得到解决,百姓有余粮可食用,到时必然感念大王之恩,更加不用担心灾荒之乱。”赵括侃侃而谈,兵田制与三国时期采取的屯田制大略相同,不失为一种增加粮食产量的好办法。
赵王眉头深锁来回踱步,赵括所说不无道理,毕竟没有尝试过,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凡事应以一为专,“如果这样做,兵力难免太过分散,一旦有战事发生又当如何?”
赵括道:“负责守卫边境、都城的精锐部队万万不可调动,其他各州城的兵力必然不在少数,赵国无战事,只要抽取一定的兵力参加耕种。”
赵王点头,“秦、韩加上外境布有精兵十万,邯郸守军三万,加上新军不下十五万,应对战事必然已经足够,这个法子倒是可行,只是担心这些兵士太过傲慢,不懂礼数,对百姓加以伤害,到时候难免激起民怨!”
赵括道:“大王可效仿商鞅实行连带制,若是兵士扰民,不分身份贵贱加以刑罚,没有及时制止的兵士包括起家人,负责的百夫长施以同样的刑罚,以法令约束最是简单有效!”
当年秦国羸弱,百姓私斗成风,只得任用商鞅变法,虽然取得成效,不过法令太过严苛,百姓同样深受其苦,一些人根本没有犯错,同样受到牵连,其中更是牵涉世族利益,秦公一死,商鞅难免车裂之刑,商鞅虽死,当年的法令依然幸存,秦国得以富强,甚至远在六国之上,楚国疆土广阔,一直遭受秦国欺凌,韩国势弱时刻面临灭国之灾,赵国若是想要强大只有变得更强才行。
赵王思虑一二,“本王以为兵田制可行!只是连带制还有待商榷,待本王与蔺上卿、廉颇上将军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赵括施礼,“大王英明,采取兵田制必然可以增加粮食收成,多余的粮食大王如何处置?”
赵王道:“百姓家有余粮不失为一件好事!”
赵括笑道:“大王何不采用以粮制衡之法牵制秦国。”
“可是当年齐国管仲所用之法!”
赵括倒是听过管仲其人,当年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管仲之谋更是被后人所称赞,以粮制衡无非是囤积粮食的法子,“大王之意是指?”
赵王道:“这件事要从管仲服帛降鲁梁说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