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择居(30粉红+)(1 / 2)

加入书签

其实照她的想法,在城东租房子是最好的。孟母三迁,就是明白居住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城东的住户,非富即贵,与这样的人做邻居,对夏祁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以后走出去,他就不会表现出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而且给富贵人家看病,和给平民百姓看病,收入上差的不是一丁半点。更何况还能拓广人脉呢!如果夏正谦给知府大人治好了病,夏老太太又岂敢对他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当初,夏老太爷不就是治好了一个贵人,借了他的势,让老太太服了软,让夏正谦顶了他死去的孩子的名头,养了这么多年吗?

给贵人治病,虽有风险,却也有收益。而且,这种风险在如今的夏衿看来,已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了。因为这临江城,虽上有知府大人,但俱她所知,知府是个平庸无能之辈。罗维韬在家事上虽然糊涂,在公事上却极精明。这临江城,掌实权者是他而不是知府,否则章姨娘手再长也不可能把个八品官给调离。

既如此,她现在有罗推官的公子做靠山,这临江城的贵人又怎敢给她和夏正谦脸色看?

所以说,将医馆开在城东,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但她怕这城东房子昂贵的租金,把夏正谦和舒氏吓得晚上睡不着。

“夏公子放心。”于管家笑道,“您的条件都跟小人说过了。这房子虽在城东。但租金并不贵。重要的是挺适合你们用,你看过就知道了。”

往西走了一盏茶功夫,于管家就带着他们拐进了个弯。就转到了另一条街。这条街不如前一条街那么热闹喧嚣,两旁的房子有铺面,也有住家。道路宽敞、平坦而干净,能行驶马车,夏衿走在这里,竟然有一种走在欧洲小镇上的感觉,悠闲而自在。

沿着这条街往前走了一会儿。于管家就在一户人家门前停了下来,对罗骞和夏衿道:“就是这里了。”

夏衿举目朝这座宅子看去。便看到房子中间开了一扇朱红色的大门,大门的两边,被砌作了门脸。看规模,这两处门脸似乎挺宽敞的样子。不过现在正锁着。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样。

“这家人姓唐。”于管家介绍道,“他家也算得书香门第。唯一的儿子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外地做官。老太爷、老太太被儿子接了去,这处房子就空了下来。本来想时不时回来看看的,却不想两个老人前段时间都殁在了那边。想想短时间内他们也不会再回来住,这房子没人住就败得快,便想赁出去。”

夏衿点了点头。

她知道,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官员都实行任职回避原籍制度。

像明代就实行大区域回避。即北人官南,南人官北。清代的回避制度打破传统的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做法,改以五百里为限。即官员虽在外省做官,但与原籍、寄籍在五百里以内的地区,都得回避。

这种回避制度,对遏制*、防止地方保护主义起了很大作用。

而她现在所居的时代,沿用的就是清朝的回避制度。

也就是说,只要唐老爷还在做官。就不可能回乡来,这座宅子就要一直租出去。或是十年。或是二十年甚至更久。

这一点对于租客来说,非常重要。

否则你住得好好的,花了钱对房子进行了修缮,结果没住一年,房东回来了,要把房子收回去,你岂不是亏大发了?

于管家又指指两边的门脸道:“这两个铺面,原来是赁给他家一个亲戚做绸缎生意的。后来那亲戚嫌这条街比较冷清,便退了租,重新在前街找了个铺面,这铺面正好就空下来了。”

走在夏衿身边一直不说话的罗骞,这时候开口了:“照我说,这地方开医馆正合适。太过热闹,对病人反倒不好。而且这里住家多,上门看病还方便。在这里开医馆,比前街那热闹的地方好。”

夏衿赞许地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

“这里还留着一家四口看房子。我叫他们开门。”于管家说着,上前拍了拍门,门“呀”地一声从里面打开了,出来个老苍头。

那老苍头看到于管家带了几个人来,其中一个衣着华贵,丰神俊朗,便知是贵人,忙迎了出来。

“王老头儿,我家公子和夏公子过来看房。你把钥匙拿出来,我们先看看门脸。”于管家道。

“哦哦,好。”老苍头对罗骞和夏衿行了礼,便从怀里摸出钥匙,把右边的门脸打开。

夏衿进门将屋里用目光一扫,心里就极满意。

这间门脸很宽敞,足有一百平米,两侧用木板隔了两个房出来,中间这一间大概有四十平方,用来给人看诊再合适不过。旁边两间,一间做候诊室,一间或是给夏正谦休息用,或是收留病人住夜,都是极好。

“那边的门脸,跟这边一样的格局。”老苍头道。

夏衿点点头。

古人建房讲究对称。那边门脸必是同一时期,同一规格建造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