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八章 福地自有福人居,台湾经营之神的祖坟风水!(2 / 2)

加入书签

郭巨人和王钟又聊了一会,他虽然不相信三十年后会出现大规模的跳楼事件,但是他对王钟提出来的意见还是十分慎重的,他决定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调整!

王钟见郭巨人对厂房风水问题并没有放在心上,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看来十六连跳还是没办法避免!

可惜了那十六条鲜活的生命了!

王钟和郭巨人又聊了一会命理上的问题,最后见郭巨人工作繁忙,王钟也就是识趣的告辞!

不过和郭巨人的闲聊,他也不是没有收获!

因为郭巨人强烈建议他到“经营之神”,塑胶大王王咏庆的祖坟去看一看!

因为那座祖坟是曾子南的的经典名作!

王氏家族「仙人撒网」和「金狮坐北斗」两座风水大地名穴是曾子南的经典名作。民国前五年出生的曾子南,是唐朝国师曾文迪嫡传,随蒋介石来台后,引进宫廷版的三元地理堪舆学,与民间版的三合地理有别。由于风水牵涉到王侯将相,极为敏感,堪舆界盛传,宫廷版与民间版的区别,在于关键部分留一手;民国74年,曾子南以八十岁高龄来向笔者沉平山学房中术,当时依然年轻力壮,外表还保持六十多岁的容貌。曾子南在堪舆界拥有许多学生,以101岁高龄过世。

王钟的眼睛中流露出欣喜的神色,宫廷版的三元地理堪舆学!

没想到这次到台湾还会遇到如此机缘!

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见到曾子南先生的传人,讨教一番!

王氏的两个祖坟建造也颇具传奇风采两墓分别位居台北盆地的水源和水口,上撒、下收遥相对应,财富一网打尽。好风水造就经营之神的传说,不胫而走。

据悉,王咏庆叔父王水源在四十二、三年间,因缘际会下,巧遇在新店山区寻龙点穴的曾子南,经王水源数度登门拜访,曾子南才首肯替王家迁葬数穴祖坟。王家今日的事业版图,跟这两大风水有无关联也增添许多话题。两墓堪舆工作一前一后进行。完坟后,

曾子南签具保证书交给王水源,载明「富可敌国,二房大发!胜过板桥林本源」,并交代需时时行善,富贵才能持续。

王钟在郭巨人司机的陪同下,在山间辗转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找到了这两座传奇性的墓葬!

王钟站在山顶之上,俯视整个墓穴!

心中不由暗暗的点头,不愧是杨公嫡系传人!

手法老道,点穴准确!

王钟看着后来建造的自来水净水厂,更是不得不感慨“福地自有福人居!”

原来风水大地仙人撒网位在直潭国小正后方,安葬王氏家族的来台祖先。该坟坐落在一道酷似手臂的山脉尽头结穴上,前方水局以连续曲流呈180度环抱,后方为三层山脉依次递减,是阴宅风水中最典型的「三台落穴」格局,大富大贵之相,足以庇荫子孙三代不败。曾子南除了在墓柱上镌名,还开具给保证书以示负责。最神奇的还是那双撒网的手,下方水边三角洲呈现开阔网状。安完坟后有人笑称鱼网少了「网目」。岂知过不久,沙洲闢为自来水净水厂,一块块方形水池,让风水大地仙人撒网穴变成名副其实。

根据郭巨人的介绍,王钟知道王家祖坟共有四处风水大地龙穴,王家祖先来台时,所埋之地在新店青潭地区,王咏庆先生的父母之墓则是选在阳明山公墓,祖父及曾祖父母的有两个风水大地龙穴都选在观音山,最值得探讨的也是观音山的这两个风水大地龙穴;

一是曾祖父母之墓,此穴状似母亲环抱小孩之形,一般地理师也很少能看到此形之穴,此穴来龙由观音山之主峰直接下脉,居高临下,双手环抱,从明堂望出,山形如带仓带库,后面来龙聚水池,用阴宅风水山法来解说,墓之后有水池论为带暗财,山形如像小山丘谓之屯,若明堂前小屯多,则为带仓带库,此论为带财库,有助于子孙对外发展,扩大事业,王咏庆先生曾祖父之墓即为此形状,但此穴场石骨为多,代表此风水所荫出的子孙,个性上较倔降,脾气硬。

王咏庆祖父母王添泉夫妇葬于台北县的五股观音、八里狮仔头,背着观音山,向前鸟瞰澹水河与基隆河的汇流处,辰水朝来,其座乾戊兼向巽辰,龙由观音山硬汉岭,向南伸脉,至狮头山,是风水大师口中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观音山来龙是由宜兰到坪林转换三峡,树林到迴龙,再到林口至观音山迴转看新店溪,这种为迴笼顾主穴,中央就是社子岛像鹤鸟的嘴巴。站在坟前看这一幕时,有种力量震憾着人,明堂能容千军万马,真是无比的气势。它可以收新店溪,基隆河,大汉溪,三条水路聚在明堂前方,水流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变得很慢而且很平,聚在这裡,财是取之不尽的。但基隆河的出流口略为偏离,不在正面流来,主王咏庆的长子[王文洋]财禄较难受荫;除了明堂有这样的气势,点地,点于十字天心,这十字天心是三度立体的位置,纵轴“i“可偏左偏右,横轴“—“可上可下,又葬的深度要深要浅,每项都是环环相扣的。自身的来龙条件也必须配合,才能造福主家。

正是因为这样的穴场,才造就了今天的台湾经营之神!

“王先生很多人都说您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您自身的勤奋努力,还有您家的风水也很好,是这样的吗。”

杨澜在采访王永庆的时候问的。

王永庆答:“世间无处没有风,无处没有水!”

好一句“世间无处没有风,无处没有水!”是的,世间无处没有风水。你信也有,不信也有!(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