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星罗雄杰满部中(下)(1 / 2)

加入书签

此次召集别部司马以上的军吏、诸校尉和诸将齐聚将军府中,不但只是为了给他们中有功者酬功,而且也是为了下一步的军事部署。

酬过功后,由戏志才、荀攸宣读荀贞的将令,给诸将定下各自的辖区和防区。

首先,把徐州五郡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自然便是州治所在的东海郡,此郡由荀贞亲自坐镇。

第二个部分是下邳和彭城,此两郡由偏将军许仲坐镇,荀贞令他“都督下邳、彭城军事”。第三个部分是琅琊郡,此郡由荀成坐镇,荀贞令他“都督琅琊军事”。第四个部分是广陵郡,此郡由徐荣坐镇,主要负责对南边丹阳等郡的防御,荀贞令他“监广陵军事”。

所谓“都督”,源自前汉时的“中央御史到地方督率州刺史及其属官讨捕盗贼”,但前汉时的刺史督军,其监察属性重於军事职能,到了本朝,因光武中兴后罢免裁撤掉了内郡的郡兵,而刺史虽权重,却位卑,无力统一指挥州中的各个郡国,所以当地方出现民乱后,一经爆发就会迅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由朝廷派遣督军或者直接统兵,或者发募州郡兵,以临时总指挥的身份统兵,组织、督率军队平乱,因之,本朝的督军御史就由此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军事职官,除了御史外,将军、郎将、谒者等等,也都可以受命督军。

荀贞以许仲都督下邳、彭城军事,以荀成都督琅琊军事,以徐荣监广陵军事,往近里说,所效仿的便是本朝“朝廷遣官吏督军”的故事,往远里说,效仿的则是后世的军区制度。

经过对降卒的裁撤、整编以及打乱分给各部,荀贞现在的部曲达到了三万余步骑。

三万余步骑中,近两万骑驻扎在东海郡。

东海郡的东北边是琅琊,西南边是彭城,北边是下邳和广陵,与此四个郡国都接壤,不管是哪个郡国出现战争,它都可以迅速驰援,加上这里是州治的所在地,所以驻扎的兵马最多。

许仲、荀成各统六千余步骑,分驻自己的防区。徐荣统近六千步骑驻广陵。

诸中郎将中,辛瑷、赵云、刘备从荀贞驻东海;校尉里边,刘邓、高素、陈容等分属赵云等统带,亦驻东海。此外,又有荀贞的亲卫千余人由武卫校尉典韦统率,护卫州府。

东海都尉凌操,名为东海都尉,自也是驻扎东海,荀贞把他的驻地安排在了利城。

利城就东海郡的东边,臧霸此前从琅琊出境后,便是入驻的此县,这里离琅琊很近。荀贞把凌操的驻地安排在此处,意思不言自喻,虽是给的他“东海都尉”之职号,实则东海的治安不必他管,他的真正任务是监督琅琊郡里的泰山兵,堵住他们南下的道路。

荀成以偏将军的身份“都督琅琊军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都督”泰山军。

荀贞既挟大胜之威,收编过俘虏后,实力又为之一增,而且州府又多粮秣、军械,足以够支持他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再加上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便是被袁绍表为豫州刺史的周昂时刻都有提军南下争豫的可能,所以,他却是半点也不顾及臧霸等人的感受,一边给他们以高职迁用,一边不加遮掩地就立刻把自己的军队部署进了琅琊。

跟随荀成入驻琅琊的诸校尉分别是陈到、陈午和潘璋,以及新被擢为军司马的陈即所率之骑兵一部,另外便是琅琊都尉黄迁。

陈到、陈午、潘璋都是猛将,黄迁亦以勇出名,在从赵云击下相时,他以步敌骑,险丢了性命,却愈而奋勇,当时受的腰伤到现在还没有痊愈。陈即也是一员勇将,在此次攻下邳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荀贞把这几员猛将拨给荀成,让他带入琅琊,明显是在防备泰山兵不服。

荀贞并指定了荀成等人的驻地。

荀成、陈午和陈即屯开阳,陈到屯临沂,潘璋屯东安,黄迁屯东莞。

与此同时,令孙观改屯阳都,令昌豨、吴敦、尹礼、孙康等分屯海曲、莒、诸、东武诸县,却把臧霸调出了琅琊,令改屯阴平。

开阳、临沂、东安、东莞四县,都在琅琊郡的西边,是琅琊郡与泰山郡接壤的地带,荀贞令荀成等分屯此数县,有三个用意。

采纳阴德、陈登的建议,把泰山兵与泰山郡隔绝起来,此是其一。

琅琊郡内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较大的河水,西边的是沂水,稍微靠东边的是沭水。

开阳、临沂、东安三县和孙观屯驻的阳都县都在沂水的西岸,而昌豨等人屯驻的海曲等县除莒县在沭水西边外,其它的都在沭水的东边,换言之,也就是说,昌豨等人的驻地与孙观的驻地之间将会有两河相隔,至少也会有一河相隔,在把臧霸调出琅琊后,再把昌豨等人与泰山军的二把手孙观隔绝开来,使之不能勤通消息,从而可以设法分别收服,此是其二。

沭水以东诸县,东边临海,北边临青州北海郡。北海现在黄巾颇众,将昌豨等人置於此一区域内,可以用他们阻拒黄巾。臧霸此前去厚丘见荀贞时,解释他迟迟未去广陵拜谒荀贞的原因是“只是因琅琊北邻青州,黄巾肆虐,霸脱不开身”,荀贞表举臧霸、孙观等为中郎将或校尉的原因,其中一条也是他们“北拒黄巾”,现下,倒是可以说孙观他们名实相副了。

此三个用意外,再有就是令臧霸改屯阴平之目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