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风起萍末乱天常(六)(1 / 2)

加入书签

西军年轻士兵们带着三分进取、七分乐观的私语,却和老种军议上的气氛截然不同。

能响应老种召集的这些军中重将,除了他的胞弟、秦凤路经略使种师中外,地位最高的便是熙河路经略使姚古。

似姚古这般的将门家主,本不该存在于赵官家们的制度设计中。若不是赵宋与西夏持续近百年的战争,让关西诸路长期处于战时体制,如西军将门这样的武人集团也很难一步步成长到今天这个地步。虽然在仁宗到哲宗的漫长岁月里,关西军政大权还是由范仲淹、王韶这些文臣所执掌,但这些高级将门经过数代经营,都已经变成了尾大难掉的利益集团,在自己辖地里甚至隐隐有了一丝唐时藩镇气象。

对着西军这些将主们,就算是做到了一州观察使、在雄州经营十余年的和诜,也只能是腆着脸,拿父辈曾在狄青狄武襄帐下效力的香火情来套近乎。

但西军这种几代浸润下来的将门团体,一向极其看重论资排辈。和诜虽然是雄州的地头蛇,然而他一介右武大夫、相州观察使,在挂着保静军节度使的老种面前固然要避道,就连小种和姚古也都做到了一路经略使,地位远远在他之上,能敬陪末座都算是西军的大佬们很给他面子了。

虽然自老种以下,堂上人人都是独领一军的重将,放到唐末五代足可以开府建牙的。但雄州城里名义上还是童贯这个宣抚使为主帅,最好的地方自然也都被宣抚制置使司占了去。老种这行辕所在,也只是在雄州城里临时征用的僧房,虽然这禅院颇有几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闹中取静之妙,可是比起童贯大摇大摆住进的雄州府衙,可就是一个在地,一个在天了。

然而这小小的禅房之内,弯着腰板、须发皆白的这么一个猫冬老头子,却是让童贯提防了数十年、针对了数十年,却依然奈何不得的西军领袖。

尽管这位保静军节度使、陕西五路都统制、泾源军经略使,如今看起来,身上连骨头带筋肉,加起来都没有御寒的裘衣重了。但在堂上诸人眼里,这个快七十岁的老人却仿佛一头病虎,纵瘦骨嶙嶙,却犹然生威。

莫说是一向以自己哥子马首是瞻的小种,一直在种家面前当绿叶的姚古,就是不在西军体系中的和诜,在老种面前也隐隐有了些汗不敢出的感觉!

但老种的神色依然平静得像是冬闲絮谈,一开口的汴梁官话里还带着几分关西土音,仿佛说的是今天的暖胃饮子该放几钱姜片一般自然:“在关西呆得久了,不免眷恋那一方水土,到了河北,身子就越发不济事。西军这些子弟虽然都还壮健,不似某一般老病缠身,但总也是异地为战的客军,这水土不服总是个麻烦……”

老种可以这般闲话家常也似地絮叨,和诜却不能像应付絮叨老人那样胡乱支应,忙一挺身道:“老种相公这说得哪里话,童宣帅领了宣抚制置使,总掌河北诸路军务,总都以北伐为重,供应西军又是下官当着的差遣,岂能不用心的?”

拨了拨手炉里的炭,老种“嗯”了一声,算是对和诜的回答,话题却是径直转向另一边:“西军从未深入幽燕之地,异地为战,路途难明,就连哨探也撒不开去,不免有碍大军行动,这一桩也着实可虑。”

和诜一怔,心道自从北伐开始,不但河北诸路的边军都动员起来,又就地招募了数万河北敢战士,其中不乏经常到燕地贩马的行商这样深知辽地内情的人物。虽然这些人主要是配给王禀的胜捷军与刘延庆的环庆军,但老种的泾源军、小种的秦凤军、姚古的熙河军,却也不是什么都没捞着,怎么现在又说起这个话来?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和诜也知道,既然站到了西军这边,多少还是要有些表示,要和那位童宣帅分开立场。

事实上,因为童贯和蔡攸在雄州按兵不动,大军每日消耗的粮食、柴炭甚至油盐酱醋,都要就地供应,宋时制度又是一贯地强干弱枝,地方上财力本就不强,这么祸害起来,本地官员包括他和诜,都得把财货倒贴进去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