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 南语岛族(1 / 2)
贞观十年六月,本来应该是历史上长孙皇后病逝的时间。但是,已经是贞观十一年底,长孙皇后却是活的好好的,除了在冬天偶尔身体不适外,但身体却是比往年好了许多。
历史,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可王况知道,这个改变,应该是在他来之前就改变了,只是这样的改变,都是局部的,还没看出大的方面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当从贞观十二年始。
贞观十一年,这一年底,一个小官员在小梅关推行的政令,如同一粒灰尘落到水面上,波澜不惊。没有人会去理会林荃淼在小梅关这个地方烧的几把新官上任之火,百户不到的弹丸之地而已,没人去关注,除了那么少数的几个人外。
也是在这一年末,黄良在其任期还剩一年的时候,上书朝廷,请求将建州从下州改中州,这就是一块大石头丢进了水潭里,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尤其是户部的官员,心里更是知道,建州,原本只是下州中的末流,虽然人口不少,可地处偏远,物产不丰,民生不富,可这一年底,建州上报的税赋,竟然已经直逼了中州上游,甚至比几个上州还高出不少。
上中下三级的州县,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有的上州县之所以是上州县,并不完全是因为赋税收入高,还有从政治上的考虑,比如说太原县,因为是龙兴之地,一个穷县,也是上县。而有时候一个上州,遇到灾年,比一个下县还不如,所以才会有升格后还要课考,稳定了,才是真正的升格。
建州没有政治上的优势,只能是靠经济上来争取升格,但从来没有人会相信,建州能在两三年内,来个三级跳,一举从下州末流挤到可以和上州末流叫板的地步,就是程知节尉迟敬德几个,知道王况或许能有这本事,但也没想到速度会如此之快。
成绩就是成绩,当户部官员将建州上报的粮税一一摆了出来,并且说税粮已经提前发解,在来长安的路上了时,所有的质疑声音就都消了下去,若是没有发解,还可以说人家造假,但是一发解,那就是你上报多少,就一定要有那么多东西运来,否则,那就是欺君。
“诸位爱卿怎么看?”李世民在小六子读完黄良的奏折,户部官员在旁补充了建州发解的税粮数后,板着一张脸问,但他那眯成了弯月的眼睛出卖了他此刻的心情,程知节本来是要上前的,一看到李世民那眼睛,心下大定,闭着眼,偷偷拽住了要从座位上起身上前去的尉迟敬德,俩人双双如同入定的老僧,将手拢在袍袖里,目不斜视,一言不发了起来。
“禀陛下,某以为,建州当升。”
程知节听到这声音,心道,哟,老狐狸转性了?睁开眼睛,瞥了一眼在众人还在窃窃私语时从座位上站起来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一带头,房,杜,两位相公附议,随后,侍御史马周也站了出来附和,顿时就成了一边倒的态势,这四个人代表了三个阶层的势力,长孙无忌代表了皇族,房杜两位则是豪门代表,马周则是寒门的标杆,自己这方面的领头人都说当升,那还用反对么?于是顺利通过。
通过了,那就该派了人去核实,虽然说是造假不了,但程序还是要走的,一个州的升格不比一个县升格,尤其是建州这一年的粮税,足足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这可以算是几年来,除了大灾和用兵对北动武之外的最大事件,不能不慎重,不能不重视。
这回是马周自动请缨,说由他下去看看,马周此时的官位不高,还是侍御史,不过比于广兆多了个朝散大夫的虚职,但却是寒门出身的官员中品级最高的了,由他去课考,倒也合适。
尤其是马周做事不偏不倚,为人周正,八月还上书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不要赏赐无度,不要重京官轻外官等等,虽然效果不大,但却是很得寒门出身的官员尊敬,也得到皇帝的赞赏。。
本来的历史应该是李世民停了宫中的大兴土木的,但王况的到来,改变了这个事件,烧璃新法让内府库节省下了不少,虽然是赏赐多了,但真正的价值却不及以往的十之一二,所以内府库里每年都要节余不少,徐国绪很早就动了修缮的心思,皇宫,说实话,太破了。
马周上疏只是担心大兴土木要动国之根本,但当得知所有花费都是从内府库出,不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后,也就没再反对,任由着徐国绪去折腾去。
而且,虽然是赏赐加重,可内府库却是一年比一年的节余还多,那么所谓的赏赐无度也就不存在了,在马周看来,只要你不动国库,皇帝爱怎么赏爱怎么修缮那是皇帝的事,皇帝是拿自己的钱来赏,拿自己的钱来修缮,又不是拿国库的钱,你管得了么?
只有一个请求重视外官的这一条被采用了,李世民一改以往的刺史县令由吏部推选为刺史他自己来定,县令则由京官五品以上的人举荐,算是给外官的升迁扩大了路子。
但也正是如此,本来此时的马周应该是因为这道奏疏被升为给事中的,实际上因为效果不明显,却没按历史的轨迹来,还是侍御史,要是王况知道他的到来,使得马周这个唐代第一个布衣相公还没上位,不定有多懊恼。
贞观十一年十一月,一个只有十四岁的貌美娘子进宫,被封为才人,没人去注意,这个武姓女人,日后会搞出多大的风波来,王况也不知道,武媚娘究竟是哪一年进的宫,就是知道,他也没这个能力去阻止。
但是,王况却是知道,贞观十二年春,吐蕃将陈兵于松州以西,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但是真正上,王况知道,吐蕃能有个五六万的兵就算不错了,西南吐蕃占领的地区,就是全部人口算起来,也不到二十万,扣去妇孺老幼,全部青壮年都上阵,不过五六万而已。
这次的对峙,虽然最后是以吐蕃大败收场,然而,正是这次的陈兵于松州,将会导致文成公主的入藏,而文成公主,将会带着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一些以往只有大唐才有的种子之类入藏,比如说茶叶等,而这些,将会从吐蕃流入天竺,然后再向西传播。
没有多少人知道,文成公主入藏,固然是保住了西南地区几十年的稳定,但真正论起来,却是过大于功,正因为她带去太多技术,这些技术流入西方,使得西方和东方的差距在日后逐渐缩小,可以说,西方列强觊觎东方乐土,真正的起因,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始。而那些历史砖家,却是刻意的抹杀了这一点。
所以,王况决定干预,既然历史在自己来前就已经开始转变,那么自己再转变也是没什么,而且,文成公主入藏还有两年的时间,只要瞅准时机,是可以干预的,甚至,如果来得及,还能让这次的对峙中,吐蕃的损失更大,大到让他们再也不敢夜郎自大。
王况是很大方,他可以随便的将新东西传播到大唐各地,但王况不是大方到那种什么东西都往外掏的,大唐人可以无偿拥有他提供的技术,但大唐之外绝对不行,哪怕是拿金山银山来换也不行!即使只是换那么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茶种稻种及蚕卵,书籍等,也是绝对不可以。
而松赞干布,明面上是求亲,实际上,王况知道,他打的并不是公主的主意,松赞干布才不管你嫁谁过去,难道天竺就没美貌女子了?难道安息的女人个个都是丑八怪?难道说吐蕃女人都死绝了?松赞干布要的是嫁妆,要的是陪嫁品带去的技术,带去的种子。这,才是他求亲的目的。
否则,如果说松赞干布是真的要求娶公主,那也不会由着李世民随便挑选一个送去,而是要指明了想迎娶谁,可见,对于李世民愿意嫁个什么样的女郎给他,哪怕是丑八怪给他,只要嫁妆丰厚,他也不会在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