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大螃蟹(2 / 2)

加入书签

那满树齐开的丹桂秋色,照得整个院子都热闹起来。

能开的这么好,瞧着也是精心侍弄过的,若是冬天冻死了,就太可惜了。

她叫人将那几盆新送来的花盆放到廊前,打开窗户就能看见。

曼春歪在榻上,什么也不想做,手里有一下没一下的扇着扇子,童嬷嬷做着针线,才缝了没两针,外边儿就来报说孙家派了安嬷嬷来送节礼。

曼春便请了安嬷嬷进来说话。

安嬷嬷今日穿的颇为体面,耳环镯子戒指一样不缺,发髻后头还簪了朵巴掌大的绢花,蟹爪菊的样式,酱紫色的花瓣,鹅黄的花蕊,做得跟真的似的,显得人特别精神。

童嬷嬷凑趣赞了两句,安嬷嬷笑道,“我这把年纪了,戴金戴银都不如年轻时头上只戴朵花儿!我们二爷叫人从南边弄了些好头花儿来,是贡上的‘花儿刘’家的东西,特地给姑娘挑了些上好的来,姑娘戴着玩玩,或是赏人也行——姑娘在这边儿还住得惯么?”

曼春道,“劳你费心想着,这边儿倒还清净。前些日子多有叨扰,一直没机会道谢,心里总是不安,嬷嬷回去了,替我转告一声吧。”

安嬷嬷忙道,“姑娘客气什么呢?两家是几辈子的交情了,我们二爷看姑娘就跟自家妹妹似的,姑娘一时有个不便,我们二爷还能眼看着姑娘受委屈不成?再没有那样的道理。姑娘只管安心,我们明白姑娘的难处,可别说什么谢不谢的。”

寒暄了一番,安嬷嬷便起身告辞了,曼春挽留不住,就让童嬷嬷去送她,又叫人拿了个一两的红封给安嬷嬷。

安嬷嬷送来的东西可不少,童嬷嬷拿着礼单给她看,除了那两匣子堆纱花儿,绸缎若干,还有一车果品时鲜,“南货十二样,京郊产的各样果子四篓,月饼十斤,且不少呢,还有两篓螃蟹,个个赛碗口大小,膏黄都是满的,到底是节令物,不如趁着还鲜活叫厨房蒸了姑娘尝尝?”

螃蟹这东西于曼春而言无可无不可,她也不爱动手剥,嫌它扎手,“这东西越搁越瘦,一气儿都蒸了吧,小丫头们嘴馋,先前在府里时不好要这要那的,也不必等到正日子了,给大家分了。”

童嬷嬷笑道,“那可不少呢,两大篓!哪里分得完?这东西性寒,也不好顿顿吃,依我看倒不如匀出一些,再凑些果品鱼肉,给舅老爷府上送去,虽不值什么,到底是个心意。我记得姑娘爱吃蟹肉烧麦,不如叫他们取了蟹黄蟹肉包饺子做烧麦?剩下的分一分,人人都还能分上两三只,大家也都吃得高兴!”

听出童嬷嬷有意哄她开心,曼春暂且将烦心事丢在一边,柔声道,“我这几天惫懒得很,嬷嬷多担待着些,十五那天拜月的东西也备好,咱们才刚出来,大家心里想必都不好过,既然过节,就热热闹闹的,别弄个扫兴。”

孙家这回送来的东西虽说谈不上多贵重,却样样精细,还礼的时候就得仔细掂量掂量,曼春问,“庄子上什么时候来送收成?”

要置办回礼就得花钱,如今她手里存的银子用一分就少一分,能赚钱的只有针线铺子和父亲新给她置办的庄子。

下半年里有中秋、重阳、冬至、腊八,还有过年,一个节接着一个节,正是街市上生意兴旺的时候,尤其年前那一个月,若是不能赶在腊月之前备足了货,到时候可不就抓瞎了?所以上半年针线铺子的流水有多少是多少,都拿去置办新货了。

童嬷嬷道,“今年天好,粮食收的早,没准儿他们能在十五之前来给姑娘磕个头呢。”

曼春叹了口气,“只是咱们如今人手不够。”庄子那边儿到现在都还没来得及安排出人手去看看,只知道一年能有几百两银子的出息,也不知庄子上都种的什么,那庄子的地契房契,还有庄头一家的身契,父亲已经给了她,今年是第一年,还是应该有个明白人去瞧瞧才是。

童嬷嬷迟疑了一下,“要不……找人去给老爷送个信儿问问?拨两个人来?”

“……也行,要是父亲那边人手不够,就找舅母借个懂行的。”

“总之给孙家的回礼还是早些送过去吧,比照他家送的再添两分。”

童嬷嬷应下了。

“她还说什么了没?”

曼春只是随口一问,童嬷嬷想起刚才安嬷嬷的话,便有些犹豫。

“怎么?”

童嬷嬷道,“原也不过是些客气话,说他们家二爷这阵子早出晚归应酬多,不然早就打发她来给姑娘请安了。”

“临走的时候她又问咱们这边儿缺不缺人手,我说如今家里人手够用——虽说的确还缺几个力气大的,不过家里的事儿到底和他们说不着,我就没提。”

翰林胡同住的多是品级不高的清贵官员,大多家资并不丰厚,又因为临近皇城,治安一向不错,所以几乎没有贼来光顾,也少有邻里纠纷,因此唐辎才能够放心的将女儿安排在这里。

【后文多赠送字数接作者有话要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