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群雄纷起(2 / 2)
心莲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萧皇后微微摇摇头也默默的离开,去偏殿休息。之后萧皇后命人加班加点,打制了龙榻,为稳固地盘,还用了石头以及各种贵金属,水晶覆盖所有楠木露出的地方,富丽堂皇,奢侈无比。
此举自然又被一些人所诟病,兵乱之际,竟然还为了一张床铺张浪费,也让许多大臣摇头叹息。
几天后,等龙榻做好,杨广才听说了此事,埋怨皇后擅自做主,这个节骨眼上花费近万银两做一张龙榻,萧皇后低头不语,杨广不忍再多批判,也就默许了此事。
大业十二年,是个极为混乱的年代,隋朝皇帝为此惶惶不可终日,隋朝官员忙得焦头烂额,隋朝宫妃依然暗中争斗不休,隋朝百姓持观望态度,谁给予他们最大的希望,他们便会毫不犹豫的支持谁。
随着时日的推进,隋朝史上大混沌时期来临,大业十三年,天下群雄纷纷揭竿而起,反击隋朝政府的压迫,而与此同时,他们之间并不十分团结,相互利用相互排挤,乱如麻!
刚刚过完年,齐州杜伏威占据历阳,自称为总管。接着便是窦建德于乐寿自称长乐王,然后便是兖州盗首徐圆朗,也想浑水摸鱼。率领两万余乌合之众起兵。
二月,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分别造反。后梁师都称帝,国号楚,被突厥立为大度毗伽可汗;刘武周称帝,突厥立为定杨可汗。
消息传来,再度惊动朝野,杨广头疼不已。突厥拉拢中原叛军首领。意在图谋大隋江山。突厥雁门围困失败之后,元气大伤,只能如此利用中原蜂拥而起的反叛队伍。但同时也暴露出突厥的地理优势,成为叛军可以退逃的大后方。
李世民看到了这点,又来找自己的父亲李渊商议:“父皇,如今天下群雄暴动。江都已然被孤立,隋朝气数将尽。还请父亲速速下定决心啊。”
“再等等不迟。”李渊犹豫道。
“父亲,各路叛军实力薄弱,此时不争,更待何时!”
“纷争虽多。但人心不齐,将来两两相斗,终有败阵退出之辈。”李渊采取了保守的态度。
“正所谓先下手为强。机会稍纵即逝啊!”李世民着急道。
李渊却不满的看了他一眼,冷声道:“世民。大隋江山此刻大部分还在皇帝手中,为父尚且没有行动,你为何如此着急?即便为父将来成为江山新主,这太子之位也轮不到你头上!下去吧!”
几句话犹如冷水迎头浇下,李世民心里透心凉,还是硬着头皮辩解道:“孩儿并非是为自己打算,只因皇帝多猜忌,孩儿不忍见父亲每日忧愁烦闷。言行有失,还望父亲责罚!”
哎,李渊叹了口气,嫡出的儿子们都已经长成,次子李世民更是出类拔萃,综合素质要超过所有的儿子。而这也恰恰是李渊所担忧的,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祖孙几代却是服侍过好几任皇帝。
不管哪朝哪代,争储之事从未消停过,长子李建成老持稳重,但却生来与次子李世民不和睦,小儿子李元吉又与李建成走动很近,李世民处于兄弟中被孤立的位置,但这个儿子却不以为然,好学上进,又常年跟随自己征战沙场,年纪轻轻便赢得许多大将的尊重和拥护。
李渊以过来人的身份看,李世民绝对不是安分之辈,如果自立称帝,李世民又怎会甘于人下,满足一个王爷的身份。
“父亲,此时可修书一封给突厥,以咱们现在的实力去主动与他联合,定会一帆风顺。”李世民打断李渊的沉思,又试探的说道。
“怎么你也在此事上犯了糊涂!”李渊不悦道:“此时修书,便落实了谋反一事,成与不成都受人把柄。与突厥联合甚为容易,但其必有一条件,那便是我自立称帝,此事操之过急,日后再谈!”
李世民颇感无奈,又是容后再谈,父亲真的是老了,关键时刻变得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以后非得给他下一剂猛药方能让他下定决心。
见儿子不说话,李渊也于心不忍,安慰道:“世民,凡事不可操之过急。这样吧,我给你十万兵马,你前去镇压各路反叛,此举不仅可以敷衍朝廷,而且还能招叛纳降,壮大自己的实力。”
李世民眼睛一亮,连忙拱手说道,一定不会让父亲失望。李世民刚从父亲房中退出来,迎面走过来两个年轻人,一个俊雅稳重,一个嬉皮笑脸,正是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李元吉看到李世民出来,探头往房间方向看了一眼,笑道:“二哥,又来怂恿父亲谋反吧?”
听到此言,李世民连忙环顾四周,低声说道:“老四,这种话以后不能再在人前胡乱言语!”
“嘿,装什么,这不是你一直期盼的吗?”李元吉不以为然。
“老四,你二哥说得对,以后再让我听到这种话,不管父亲如何,我都会重重责罚你。”事关生死,李建成也沉下脸来。
李元吉哼了一声,翻了一记白眼,不悦道:“我就是看不惯某人,上窜下蹦的,每天围着父亲转!”(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