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利益所向(1 / 2)
随着九边总督的任命,九边戒备的命令下达,整个大明朝,从东方频海到西方甘肃、宁夏这漫长的万里战线上,立刻开始“动”起来,肃杀的气氛立刻遍布整个大明,一场大战开始了。
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是热议这难得一见的九边总督,万里之战,街头巷尾的话题,无不是这超乎想象的事。
而达官贵人们,则讨论的不是这九边之战,也不是热议什么九边总督有多威风,更多的是说的是打完了仗之后的事,比如,辽东的地该怎么处理,又怎么享受这场大战带来的好处。
他们虽然无法参与这场战争,也无法对这场战争指手画脚,可他们都相信,大明朝一定能赢这场战争,能不能赢还轮不着他们费心思,以其为这个费心思,还不如为打赢了怎么分好处多费心思。
……以英国公张唯贤为首的勋贵们,倒是聚集在一起商量着怎么应付辽东的地的事。
“国公,您看,如今这到底要怎么办啊?”朱纯臣最先忍不住问起英国公张唯贤来。
“唉……”英国公张唯贤那双以往会冒精光的眼睛,如今也满是无奈。
“国公,借吧,如今这天下,也唯独陛下有银子了,不找陛下借,还能怎么办,难道看着关外的地白白的给南方那些人买去不成?错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另外一个勋贵忍不住说道。他们来这里商议,实际上商议的是辽东买地的事,这件事,在任命九边总督之后就成了“定局”,辽东的地要买,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倒是没人再指望能去那边白捡便宜。
“是啊!国公,看看这邸报上说的,番薯加牛奶,草原上的上等美味佳肴,居家过曰子,行军打仗的必备品……国公,有番薯的地方就能养人,这关外的地,已经是熟地无疑,如错过了这波机会,只怕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机会了,咱们这一次,可一定得拿住先机啊!可再别错过这次机会了……”另外一个勋贵干脆拿起邸报来说事,这邸报上介绍卢象升的时候,就说到了番薯加牛奶的事。按照邸报上说的,番薯加牛奶,也是这次九边万里之战的军粮之一,从里面透露出来的意思已经很明显,这场大战,皇帝早有准备,赢面是相当大的,大家赶快“下注”。顺便宣布关外的地是熟地,能养人,能变成钱。
“唉……”英国公张唯贤再次叹息一声,挺为难的,这借钱一事,他已经找过皇帝好几次了,可到现在,皇帝还是管他要利息,并且不保证勋贵们百分之百的获利。他怕折本,所以,这借款的事,也就一直拖了下来,但到了今天,他知道,只怕拖不下去了,就连以前一直坚持不借钱的人,也抗不住如今铺天盖地到辽东买地的浪潮,转而支持借钱了,当然,他们借钱,得抱团,抱团了才好跟皇帝讨价还价,否则,一个两个的去找皇帝,一来要不到最优惠的利息,也容易把皇帝搞烦躁了,所以,都来找张唯贤,让张唯贤出面跟皇帝说。
“国公,咱们借吧,陛下不是说了,也有八九成的把握吗?咱们这次要是再错过了,可就不是给南方那些人压一头了,起码是压三四头了,昨曰听到一个消息,那些南方人也准备找皇帝借钱了,咱们要是慢一步了,就怕陛下手里的钱给他们借光了,咱们可就什么都借不到了……”有人急急忙忙的把消息托出。
听了这个消息,张唯贤又是一阵急躁。如今“南方人”北上,依靠手里强大的银弹,已经在气势上和他们不相上下了,他们这地头蛇当得实在不称职,在自己的地头上被别人压着,实在是没脸皮得很,捡不起脸,要是又在辽东买地这个事上再输他们一筹,只怕他们“北方人”更捡不起脸了。
“国公,如今已经是腊月了,眼看着就要过年了,这明年一开年,大战就要开始了,谁知道这仗会怎么打啊!万一几天就结束了,那我等岂不是又要抓瞎了……”更多的勋贵催促着张唯贤,一致同意借钱,一致要求尽快借钱。
“唉……”张唯贤再次叹息着,今天,他都不知道这样叹息多少回了,倒是后悔得很,要知道这样,他老早就找皇帝借钱了,靠着皇帝借的钱做买卖,如今都不知道要多赚多少,可惜,他的胆子还是小了些,后悔,后悔,相当的后悔。
“国公,可是担心我大明会输了这一仗?”有人见张唯贤还是不吭声,又说起这个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来,以为张唯贤是担心这个。
“那里……本国公怎么会担心这个……”张唯贤总算不“唉”了,总算说了句话。打仗这事,实际皇帝也并不太瞒大家,很多信息和细节也瞒不了,大臣里也不全都是白痴,根据各种信息,得出的结论就是会赢,不然,也不会如此疯狂的商议到辽东买地了。这事,前一两个月观望的人还蛮多的,到了九边总督一任命,在众人的眼里,这件事已经成了,可以买地了。张唯贤自然是相信皇帝能摆平东虏,对于这个,他比大多数人更知内情,自然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
“那国公还担心什么呢?如今天下银根吃紧,也就陛下那里还有银子,不找陛下借,只怕是没人能借了……”
“是啊!国公,如今南北数得上号的人家都齐聚在京城里,这京城里每曰动用的银子,实在是个吓人的数字,咱们那点家当,真的拿不出手,在那些人眼里,不值一提,不找陛下借个一二百万银子,咱们也就别出来丢人了……”更有勋贵直言借不到一二百万两银子就不借的言语。
张唯贤听了咂咂嘴,这也是他一直唉声叹气不表态的原因,他们这些勋贵的家底真的是都耗空了,不少人更是连棺材本也掏出来了,岂知又遇到了辽东买地这千载难逢的好事,如今要钱没钱,眼看着就要错过时机了,只能咬牙借了,这借的数目还不小,一二百万银子,张唯贤即便是身为勋贵第一人,也有些心虚,不知道自己的脸面有没有那么大,这可是一二百万两银子啊!要放在以前,大明朝一年的岁入也比这多不了多少,如今他却要找皇帝借去,让皇帝一手把钱拿出来……,还得让皇帝给他优惠些,少收些利息钱。张唯贤是唉声叹气这个,想到这两年的变化,张唯贤又咂咂嘴。
“也罢,既然诸位都如此说,那本国公也就勉强试一试吧,陛下说过,这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让我等不要错过了,既然陛下吩咐过了,那肯定是赚钱的买卖,那咱们就拼上棺材本试一试,不过,本国公可事先声明,估计借好借,但大家都得把这抵押的东西准备好,本国公能做的也就是给大家要个好利息,让大家少出一点钱,诸位可有问题?……”张唯贤感叹这两年的时局变化之快,也就答应了诸人的求情,他们勋贵,如今却是逐渐没落了,做事经常需要抱团才行。
“国公放心,早就准备好了。”朱纯臣第一个就说道,他刚开始也是极力反对借钱抵押的,但如今,他确是顾不得那么多了,却是借钱的急先锋,无他,眼看着肥肉就要溜进别人的嘴里了,如何不急。
“国公放心……”
“国公放心……”
勋贵们倒是都说没问题。
其实,借钱抵押的事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商量了,以前都是不同意,觉得划不来,不过如今,却是给逼到墙角了,倒是一致的要借钱,至于抵押,如今也不敢再跟皇帝较劲了,只能按照皇帝的圈圈满。
……英国公和勋贵们商议过了,急匆匆地进宫,准备跟皇帝借钱。
到了宫里,却没有得到皇帝直接的召见,宫里的太监们让他稍待,一问才知道,原来,银行的李若涟已经先到了,正在和皇帝谈事情呢,英国公一听,更急了,果然,那些“南方人”走在了他们的前面,已经在找皇帝谈了,幸亏他决断做得早,来的还算及时。
……暖阁。
杨改革正在见李若涟,谈得也正是借钱的事。
“卿家说的是,如今很多人要找银行借钱?那里的?”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是的,如今京城里都在谈辽东买地的事,不少人都准备大举买地,他们多是南方人,家当产业银钱多在南方,银钱一时也筹集困难,有不少人希望从臣这里借些钱,做些周转,奈何数目太大,臣不敢独断,还请陛下明示。”李若涟说道。
“卿家说他们多是南方的人吗?”杨改革问道,借多少不成问题,杨改革刚抄过盐商的家,弄了几千万银子,又集资吸储了不少银子,银行里的储备金多得是,发行个一两倍的纸币根本不成一点问题,也就是说,杨改革在极限情况下,可以动用一亿两以上的银子来,对于有人找自己借钱,杨改革还真的不怕他借,相信也没那个一开口找自己借几千万两。杨改革更在乎的是谁借,杨改革记得以前找自己借钱的是勋贵们,“南方人”找自己借钱可还没有过,听到南方人借钱的消息,杨改革是来了精神了,心中对北方战事剩余的担忧,也彻底没了。“南方人”借钱了,如不出意外,“北方人”也要借钱,这南北方的人都借钱了,也就是说,北方的战事,实际已经和大明朝南北方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有了利益捆绑在一起,大家都自然希望北方的万里之战赢,如果输了,那可是大家亏本。听到这个消息,杨改革觉得,万里之战已经可以下定论的。东虏再厉害,蒙古人再厉害,但在一个被激发出真正实力的明朝面前,根本不够看,明朝之所以对上东虏和蒙古人屡屡失利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明朝虽大,却使不出本该拥有的力量,原因就在内部内斗、内耗的厉害,组织涣散无力,互相不配合协调,如今南北有了共同的利益,都希望战争打赢,实际上,利益所向,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明朝的力量,一个巨人发出了自己的力量,可不是区区几十万人的东虏可以抵挡的。
“回禀陛下,是的,找臣借钱的,多是南方人进京做生意,找门路的,他们多是周转不灵,或是一时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在南方,也都是有头有脸,有信誉的人家……”李若涟继续解释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