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要给我一锅端(2 / 2)

加入书签

对而这种在苏联末期,因为资金原因停止了研发工作的军工项目,那可就是一点儿也不少。

远了不说,在上一位面共和国用在O52系列军舰上面的UTG-2500发动机,其实也只是个半成品,虽然可以投入使用,但可靠性方面则是相当感人,这都是技术全套引进到共合国之后,通过好几年时间的继续研发,最终才有了完全体的QC-280燃气轮机。

很多人都知道共和国从乌克兰搞到了大量的好东西,但很少有人清楚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半成品,都是到了共和国之后又进行了很多的投资,这才满足了使用要求,而要是没有共和国的需求牵引,这些项目完全就不可能再继续走下去,大名鼎鼎的AN-70运输机就是典型。

“是吗?这东西居然还没有最后完成设计定型?这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到时候我们会注意这方面。至于你说的将这款雷达继续研发下去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其实倒也不是不行,但前提是要能拿到原始的设计、试验资料,最好还要能够有设计局的骨干设计队伍在一旁协助,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款雷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国产化的改进。”

一边走着,杨辉本人则是留意着刚才说的这些前提条件,要是确定这样干的话,那就要马上让谢连发那边开始注意这套预警系统“量子-M”的研发单位:织女星-M科学生产联合体,要准备直捣黄龙。

也就是在杨辉记下了这些前提条件的时候,王总师则是开始预计着继续这个项目,能够大致得到一款什么样的雷达。

“这款雷达的直径确实要比美国的E-3预警机小一些,但比起E-2预警机又要大上一圈,至少在尺寸上是差不多可以适配我们的轰油6平台,就算再大一些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现在,我们能够比苏联稍微好上一些的就是微电子工业了,特别是我们之前那些年同以色列、英国合作脉冲多普勒雷达,国产化了很多的先进微电子元器件,相信只要换上了我们的电子元器件,在同样的重量、尺寸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在性能上有些增加。”

看来,对于苏联电子工业的水平低下,连王总师也都是深有体会了,这也让杨辉上了心思,看来国产化改进量子-M雷达的路子应该是行得通,到时候再加上国内相对先进的预警机数据处理、传输系统,一款性能不错的预警机还是可期的。

忙着点头,表示自己对这个说法也是非常认同,之后才又听到为什么王总师要求杨辉去把雷达的原始设计资料,以及设计队伍的骨干全部搞来的原因。

“但你也别这么早就高兴,苏联的预警机雷达能够在电子工业水平低于美国的情况下,达到比美国雷达性能低不了多少的水平,这靠的就是苏联设计师优秀的设计构架,或者说是系统集成能力。通常来说,就是用一堆性能并不怎么样的基础技术,设计出性能还算不错的产品,坦白的来说,这一点我们还学不来,达不到他们的那个境界。”

这又扯到苏联设计师的系统集成能力,杨辉倒是隐约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原始设计骨干的原因了,因为人家这种项目靠的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致胜,你现在要大量改进、并且之前也没有参与到项目中,恐怕强如王总师拿到这东西肯定也是一头雾水。

上一位面共和国奉天厂改进歼11的时候,之所以迟迟出不了成果,除了本身设计单位的原因之外,和项目没有得到苏霍伊的后续支持也有很大的关系,而现在预警机项目一方面是时间要求比较紧,另一方面则是对雷达的性能要求还要更高。

这若是没有原始设计队伍的协助,恐怕还真就吃不消。(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